Home亮點人物【會議:香港MaD Asia】侯智薰:分享是最好的參與方式(機會篇)

【會議:香港MaD Asia】侯智薰:分享是最好的參與方式(機會篇)

你可能在 TEDxTKU 的演講台上看過他的演說、在 Hahow 修過他開設的課程、或是看過他去印度自助旅行時拍攝的紀錄片,他是侯智薰,目前就讀成功大學大一大四不分系。因為十分認同香港MaD創不同年會(以下簡稱「MaD」)的理念,2015年時,大一的他主動報名了這個活動,並成功申請到由 MaD 主辦方提供的 Asian Subsidy Scheme(亞洲贊助者計劃)的補助。而在今年夏天,他再度參加了2017 MaD Festival。

MaD (Make a Difference) Asia成立於2009年,是一個跨越創意、創業、創新及發現的協作平台,積極推動年青人以創新探索回應當代挑戰。MaD 2015 與會者約有 1,000 位,參加者以亞洲人為大宗,其中中文使用者約佔七成。為展現其國際包容性,會場提供中、英、粵語之即時口譯機以及即時手語翻譯。

 

MaD創不同年會
MaD Asia 2015。(圖片來源

不只是參與者,更是分享者

談到認識 MaD 的契機,侯智薰說要感謝當時去過 2014 MaD 的學長-Jimmy,在回台後參考 MaD 的活動形式辦了一場分享會,「每個時段都會安排三個不同活動,分別以紅、黃、藍三種顏色代表,而每個人進場時也都會隨機拿到其中一種顏色的卡片,拿到紅卡片的人就只能去紅色活動。「那如果我好死不死想去藍色活動怎麼辦?你就必須和現場拿藍卡的人交換,因此就創造了跟這個人交流、分享的機會。」侯智薰表示當時就是被 MaD「參與者即是分享者」的核心精神吸引,決定去「正版」的 MaD 一探究竟。

深入了解侯智薰認同 MaD 核心精神的原因,他提到自己大一時常常去聽演講,而演講通常是單方面聽講者說話,少有機會能跟底下的人互動。「我覺得這是很可惜的,一場演講聽眾一百多位,其中一定有很多特別的、身懷故事的人,只是少了去認識的媒介,」而 MaD 的會議形式正好補足了這塊缺漏。

「往後看,所有的事情就連在一起了!」

在準備資料的過程中,侯智薰首先思考的切點是「MaD 在做什麼、他們注重什麼?」。由於2015 MaD 這一屆的主題是社會創新(Social Inovation),屆時將聚集許多亞洲的行動者,一起分享自己擁有的資源,並探索可能合作的模式。因此他認為可以從社會創新這個面向著手。而當時的他正好在籌辦城市浪人-台南挑戰賽和台美學生會議,「這兩件事都很符合社會創新,所以我就以此為根據寫出申請表的第一部份,告訴主辦單位自己如何用這些計畫和與會者交流。」不過他也承認,一開始在做這兩件事時完全沒有想到未來會以這樣的形式幫助到自己,「就好像賈伯斯提到的點吧?」他補充道,「『當你往後看,(所有的事情)就連在一起了呢!』」

整體而言,申請表第一部分的重點在於「我身為一個參加者,可以為其他青年帶來什麼?」在第二部份,侯智薰則試著以 MaD 團隊的角度思考「我這個人,可以為 Ma D在台灣做些什麼」。因為太欣賞 MaD 的活動形式,他乾脆將「如何擴大 MaD 在台灣的曝光度與影響力」這個議題列為第二部分的論述主軸。然而他也提到,「就算申請表只有第二部分,應該也能順利錄取,重要的是後續的積極聯絡。」也因為這份積極,「MaD 創不同之旅 2016-台北」舉辦時甚至有邀請他參與協助。

選項之外的隱藏版選擇:留下來,與人交流

MaD 在活動規劃上,每個時段都會有五個不同選擇,可能是工作坊、演講、論壇等等。「一開始我們都會在 MaD 給的節目單中做出選擇,但是往前一步去想,MaD 給你的不是選擇,而是『自由』。」這個「自由」就是五個選項之外的「第六個隱藏版選擇」:不參加活動、留在會場和與會者交流。「因為亞洲人個性較害羞,第一天上午大家都乖乖去參加活動,但漸漸地愈來愈多人發現隱藏版選擇的存在,教室裡也就愈來愈空。」這個隱藏的精神,MaD 沒有、也不能明講,要待參與者自己去發現,「不然演講者們發現怎麼都沒人來會傻眼吧!」他開玩笑說。

 

MaD創不同年會
2017 MaD Festival的課程安排,每個時段都有三個不同選擇。(圖片來源

侯智薰在選擇活動時,很清楚自己的偏好,「以能夠分享、有延續性、可以帶走的想法活動為優先。」依照這個原則,他參加過工作坊、水滴論壇 Ripple Forum,也時常選擇留在會場。其中,水滴論壇是侯智薰在 2017 MaD Festival 參加過一個特別的活動,形式類似pitch,每個隊伍有十分鐘時間分享自己的創新計畫。分享結束後,如果對這個計畫有興趣,可以直接和他們交流討論,這也是侯智薰最重視的一點。

 

MaD創不同年會
2015 MaD Change-makers Kits工作坊。(圖片來源

 

活動費用是一道跨不過的檻?這樣做讓你幾乎不花錢

根據 Skyline〈2017最夯海外機會懶人包〉數據統計顯示,58%的人在決定是否參與一個活動時,會將「活動費用」列為第一考量。不過,大家比較不知道的是,許多國際活動都有申請補助的管道,MaD 也不例外。

「如果你的考量門檻是費用,其實有很多(補助)計畫都可以去申請,」侯智薰在報名MaD 之前,就注意到主辦單位提供的亞洲贊助者計劃並順利申請到補助,「只是看你願不願意去伸手、證明自己是值得拿到資源的人。而我自己過往參加國際會議的經驗是,這樣做可以讓你幾乎不用花錢。」除此之外,他也提到在申請補助時,我們應該換個角度思考「這個組織為什麼要給我資源、我能為他們帶來什麼?」,盡量不要將這件事看成一項單純的慷慨或施捨。

場景依舊,心態卻隨身份轉變而不同

時間拉到 2017 年 7 月,侯智薰的身影再次出現在香港 MaD Festival 的活動會場中。「2015 年的我,無論參加MaD或是其他國際活動,目的就是去開眼界、發現更多選項;」他說再次參加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兩年之間身份從在學生轉為準社會新鮮人,即使在同一個場域,看事情的心態也不一樣。「現在的我選擇 MaD Festival 或其他機會時考慮的是,這個時間投資能否幫我把一個選項做得更好:如何發揮自身的影響力、以及探尋可能的連結與資源。」

身為準社會新鮮人的侯智薰,對未來也抱持著很多想像。目前他希望畢業後能到中國工作三到五年的時間,因此兩次參加 MaD 的經驗都無形之中和他的未來藍圖有了呼應。這是 2015 年的他無法預料到的事情,然而生命中每個經驗總是會以自己的樣態連結起來,就如同他一直記得的那句賈伯斯說過的話:「當你往後看,就連在一起了呢!」

 

MaD創不同年會

文字/劉映彣

攝影/楊孟潔

Skyline - 地表上最挺青年的國際機會平台
Skyline致力於幫助台灣青年與國際機會建立連結,透過海外機會的匯流和跨國人才的培育,改善台灣國際人才發展的環境。 我們相信跟世界交會的方式有很多,透過各種形式的國際參與,成為跨國人才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前往官方網站尋找國際機會→https://skyline.tw/
RELATED ARTICLE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