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逐浪世代【逐浪焦點人物:陳凱翔】One-Forty 的起源,半年的Gap Year

【逐浪焦點人物:陳凱翔】One-Forty 的起源,半年的Gap Year

你聽過One-forty嗎?你知道這四十分之一代表什麼嗎?

他們是佔台灣人口總數四十分之一,來自東南亞的六十萬移工。陪伴許多長輩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參與了公共建設的興建,是支撐起我們舒適生活的幕後推手。然而,卻鮮少有人注意到他們。

大學便立志要進到國際NGO工作的陳凱翔,經過各式各樣不同海外經驗的探索後,找到了自己與這群移工的連結,成立了One-forty。以非營利組織的方式,透過教育來幫助移工們,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一切從零到一,從無到有,來看過去這些豐富的海外經驗,如何影響陳凱翔,實現幫助他人的理想。

 

北大交換 發現潮流之外的可能性

大學時期的陳凱翔,曾到過中國數一數二的商學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當交換學生。回憶起當時情景,陳凱翔:「清晨六點,湖面都結冰了,還有人在那大聲朗誦英文單字」,同學們認真用功的程度,令他十分震撼。

圖/北京大學競爭十分激烈,在寒冷的清晨,仍有學生在湖旁邊唸書。(照片由陳凱翔提供)

更讓他感受到落差的是,和自己相比,這些由各省份脫穎而出的菁英,擁有許多人人稱羨的資源。全世界各大知名企業的好工作,源源不絕的找上門,等著他們挑。

不單是羨慕,陳凱翔反而回過頭來思考自己的價值。他發現這些同學們,路途十分順遂,畢業就是進外商公司或是到國外留學。但也因為有太多機會,要嘗試新的事情,機會成本增加。同學們幾乎沒有想要創業或是像他想進入NGO的夢想。

「相對於他們,我有更多的彈性,我有不一樣的想法,這反而是我或是台灣人的優勢」陳凱翔堅定的說。他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未來的自己,不是找一個工作,而是創造一個自己的工作,找到自己真的覺得有意義的事。

 

寫信給三十五歲的自己 定下人生三個準則

有了想進國際NGO工作的目標,但尋找工作時,工作需求上都寫著需要相關經驗。大學剛畢業的陳凱翔毫無經驗,根本無從接觸自己理想的工作。

迷茫之際,陳凱翔提起筆,給三十五歲的自己寫了封信,為自己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畫下藍圖。陳凱翔說,當初寫的長篇大論都忘了,唯一謹記在心的這三點,恰好都成為日後,他在做選擇時所遵循的準則:

第一,希望能到各地旅行,深入在地,探索不同的價值觀。

第二,希望能跟厲害的人或組織合作,幫助自己做事情做得更好。

第三,希望有機會分享,把自己所經歷的分享出去

幾經思索,他決定給自己半年的時間,到外頭闖一闖,累積NGO經驗,再回頭來尋找自己喜歡的工作。

 

在被高級住宅區環繞的貧民窟 強烈的感受到不平等

圖/陳凱翔選擇到印度––一個文化背景與台灣完全不同的地方壯遊。(照片由陳凱翔提供)

陳凱翔心想,既然要出國了,就要到一個文化背景,價值觀與台灣全然不同的地方。於是,他透過ICYE(國際青年文化交流協會)申請,飛到了南印度邦加羅爾,一個專門服務身心障礙民眾的NGO –– Samarthanam Trust for the Disabled,就此開啟了三個月的志工旅程。

每天早上,陳凱翔就像母雞帶小雞一般,到邦加羅爾市中心的貧民窟。將這些隨著父母從外地前來工作,缺乏照顧的小孩,一個一個從帳篷中接出來。由組織提供三餐以及基本教育,避免孩子整天在街上遊蕩,成為街童,到處要飯。

當時的陳凱翔「強烈的感覺到不平等!」由這些來自外地為了生活的工人,蓋起的高級住宅區,環繞的正中心點,正是貧民窟。他才發現與這些人相比,自己其實很幸運,從小到大沒有經歷太大的挫折,還能有機會到印度當志工。

原來理解別人的需求 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另一項例行的工作,則是到組織成立的小學裡,協助行政事務以及設計課程,教導學生如何更有自信地去表達自我,團隊合作。工作看似輕鬆容易,但沒有相關經驗的陳凱翔,卻遭遇到不少困難。

起初他對於班上每個人的狀況不熟悉,自己設計了一套課程,希望每個學生都站起來分享一段話。很奇怪的是,輪到某一位學生時,怎麼叫都不站起來,身旁的人都一直鼓舞,他還是無動於衷。隔了一段時間,終於,他緩緩地站了起來,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原來他本來就不能說話……」陳凱翔自責的說,他讓所有人的目光都關注在這位學生身上,非但沒有幫助到他,還為他帶來極大的壓力。那時的他很挫折,不知道自己設計的東西,是不是真的能照顧到每個人。

經過這次的深刻體悟後,陳凱翔才發現,原來「理解別人的需求,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必須要很有耐心的傾聽,了解每個人的狀況,才能真正幫助到他們。

 

圖/在印度的日子,陳凱翔與學生們朝夕相處,產生絕佳默契。(照片由陳凱翔提供)

 

在菲律賓蹲點 竟牽起了與移工的連結

秉持著到想到一個陌生地方探索的精神,陳凱翔花了另外三個月的時間,在菲律賓中部巴科羅,一個非觀光景點的地方蹲點。住在朋友開的語言學校宿舍裡,探索在地,過著當地人的生活。

本來就喜歡認識人的陳凱翔,在這段時間內,結交了許多好友,在他們身上學習「菲式思考」。也許生活困難、失業率高,但這裡的人很樂天,及時行樂,享受當下。時常帶著陳凱翔到外頭吃大餐,很好客,時時關心他的動向,詢問他是否需要幫助。

圖/在菲律賓蹲點的日子,陳凱翔四處探索,也曾搭船到小島上,看當地人的鄉村生活。(照片由陳凱翔提供)

在與他們互動的過程中,時常能聽到他們提起,自己的家人、親戚在台灣工作。陳凱翔第一個直覺的想法是震驚的,因為以前的他,從來不曾關注這些移工。而這些人可能是現在跟自己很好的菲律賓朋友,朝思暮想,每天視訊的家人。

「如果要講原點的話,我如果沒有去那趟菲律賓,我不會覺得我跟這群在台灣的東南亞朋友有一種特殊的連結 」陳凱翔堅定的說。

 

醞釀想法之後 從生活開始實踐

結束壯遊後,他開始想去了解這些在台灣的菲律賓朋友們,但他並沒有立即成立One-Forty,反而選擇到顧問業上班,幫助國內企業做品牌行銷,學習專業技能。短短兩年的時間,讓他知道如何用商業角度,為NGO做品牌行銷。

想做的事,並沒有因為工作繁忙而荒廢。陳凱翔利用工作閒暇之餘,積極的查詢資料,實地走訪,花時間深入了解,這些來自東南亞的移工,怎麼來台灣工作?平常在哪聚集?到哪做禮拜?

他發現原來生活周遭就有許多有趣人事物,等著他去探索。過去的他,總認為「一定要出國到很多地方去,才能成為厲害的人」。但現在的他反而覺得與其到國外,到一條離北車走路兩分鐘的印尼街探索,就有道地的印尼菜可以吃,東南亞雜貨店可以逛。「每個人都可以到的地方,但就是沒有人去過」陳凱翔笑著說,他想把生活周遭發現的事物,與他人分享。

 

看見需求 做我覺得對的事

圖/One-Forty致力於移工的教育,幫助移工們相信自己價值,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照片由陳凱翔提供)

One-Forty自二〇一五年成立到現在,幫助了許多移工相信自己的價值、找到人生的目標。移工們回國後有人開店,有人找到工作,許多人正努力的朝夢想前進。

就算再也不會踏上台灣的土地了,這群移工們仍然記得自己在台灣時,跟One-Forty一起參與的活動,並且保持聯絡,將陳凱翔當成生命中重要的人。陳凱翔說,「最有成就感的事,大概就是能參與這麼多人重要的人生旅程吧!」他們的感謝,讓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是真的有用的。

很多人時常質疑他,為什麼要去幫助外國人?明明台灣也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起初陳凱翔很挫折,不理解大家為何要這樣質疑他,但隨著時間增長,他慢慢想通了。「每個人都會因為一些連結,而去在意某些事」,就像他與這群移工們的連結一樣,單純是因為看見了他們的需求,想要為他們做點事,所以將時間心力奉獻在這上面。

 

海外經驗帶來的養分 在於懂得觀察   

隨著時間更迭,陳凱翔出國的動機也隨之改變。過去的他,總覺得去越多國家,「看的東西越多,懂的就能比別人多」,現在則轉變成為「看得越多,才發現原來還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事」。這些經歷,使他更懂得尊重他人意見,學習做一個更謙卑的人,而不是以自己的觀點角度,投射在他人身上。

從北大交換發現自己的可能性;印度志工學習了解別人的需求;菲律賓成為創立One-Forty的契機。這些海外經驗著實影響著陳凱翔,使他發現台灣人是有能力去幫助到這些國外的人,而是身在台灣就能做,有機會影響到服務的對象,改變他們的人生,有價值的事。而這些經驗也給了One-Forty一個願景,期許能成為少數由年輕人大學畢業自行成立,由台灣出發,跨到國際的NGO。

圖/因工作需要,陳凱翔時常到東南亞,拜訪這些曾經到過台灣的東南亞移工。(照片由陳凱翔提供)

由於工作以及對東南亞的熱愛,陳凱翔近幾年出國的目的地,不約而同都選擇了亞洲。從今年開始,他將啟程前往歐美國家,觀察其他NGO對於美國移民以及歐洲難民,這些與移工同屬「Migration」框架下議題的作法,繼續朝自己理想的目標前進。

 

放下成見、轉換視野吧!

圖/教課時的陳凱翔,總是充滿活力。(照片由陳凱翔提供)

陳凱翔鼓勵有意前往海外發展的青年:

“Become friends with people who aren’t your age.

Hang out with people whose first language isn’t the same as yours.

Get to know someone who dosen’t come from your social class.

This is how you see the world.This is how you grow.”

 

「試著和你年齡不同、語言不同、社經地位不同的人做朋友,這能成為你看世界的秘訣,這是你成長的方法。」很多時候,最inspiring的時刻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

放下成見,你永遠能跟任何人學到東西。對陳凱翔來說,每個人都像一本書一樣,不會因為他的工作、語言或是社經地位比較低,就不值得跟他說話。與每個人的談話過程,都能獲得不同的東西。

 

圖/陳凱翔經歷(圖片由Skyline製作)

 

你也對亞洲相關活動感興趣嗎?

第三屆年度國際會議: 訴說人權–東南亞移民、歧視和人權保障問題

2018年世界遺產青年專業人士論壇

有關東南亞活動經驗分享

【會議:ASEAN Youth Summit】用己身力量 讓台灣不再被排除在外

【逐浪世代】報導地中海搜救難民船到柬埔寨女性賦權專案 — 講者 陳映妤

 

責任編輯/李翊甄

Skyline - 地表上最挺青年的國際機會平台
Skyline致力於幫助台灣青年與國際機會建立連結,透過海外機會的匯流和跨國人才的培育,改善台灣國際人才發展的環境。 我們相信跟世界交會的方式有很多,透過各種形式的國際參與,成為跨國人才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前往官方網站尋找國際機會→https://skyline.tw/
RELATED ARTICLES

1 COMMENT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