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亮點人物【志工:尼泊爾非營利組織實習】呂思涵—不預設立場的旅行,魯莽卻無懼也是一種選擇

【志工:尼泊爾非營利組織實習】呂思涵—不預設立場的旅行,魯莽卻無懼也是一種選擇

|一波三折申請路,自發找資源開闢冒險新途

「失敗又怎麼樣?我都當他們再也不會跟我聯絡。」說完後她大笑出聲。訪問時經常自嘲、看來樂天的呂思涵其實剛完成為期三十天女性人權組織的實習,地點是尼泊爾加德滿都,孤身一人。

拍下尼泊爾的人事物,她記錄著實習日常提醒自己注意那些平凡中的不平凡。提供/呂思涵

剛談到為何選擇前往尼泊爾的非營利組織實習,呂思涵說其實這一切並不盡如她所規劃。寒假時因參與志工服務而前往印度,深受印度文化所吸引,於是很自然而然地選擇再次回到印度,同時也將位置比鄰、地域文化接近的尼泊爾當作首要目標。再加上自身好奇非營利組織究竟如何運作、是否適合納入職涯規劃,呂思涵很快就將機會鎖定在此類型的實習。

原先計畫申請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選送青年赴新南向國家深度研習實施計畫,透過取得國際組織實習機會來向政府申請補助,呂思涵說明自己在履歷投遞上所下的功夫:

  • 針對組織宗旨做履歷的調整

不同社會企業會有不同的目標、服務對象,透過網站預先了解這點,並將相關的學經歷、曾修習過的課程、參與過的課外活動納入履歷,展現自身對於組織宗旨的確有一定的認識。申請此次機會時,呂思涵將自己過去參與女權相關講座、曾閱讀過的女權相關著作及曾參加過的各類社工活動歸納進履歷,藉此切合組織的需求。

  • 對實習工作內容保持開放態度

社會企業或非營利組織的人員職掌並不特別固定,尤其志工或實習人力經常流動,在履歷上若能展現自己對於各類行政、翻譯甚至網站經營上的彈性,將會有助於組織分配任務。除了強調自己的中英文語言能力,呂思涵在履歷中也舉例社群經營、文章撰寫和翻譯等她能夠勝任的工作,向組織表露自身的多元能力和實際的工作力。

分享起曲折的申請路,她熱烈說明著當初如何一一克服。攝影/陳思羽

但當被問到投遞的過程,呂思涵苦笑道「我想說他們不是答應就是拒絕我,沒想到大部分都沒有回覆。」事實上,尼泊爾和印度的在地的非營利組織因基地位處地點不同、規模不同,若是據點經常停電,其實並不一定能有穩定網路聯繫。當時並不知悉當地情形的呂思涵,苦苦等待後卻毫無消息,只能眼睜睜看著補助申請期限過去,正當她想放棄此行,卻收到一封來自尼泊爾在地社會企業Women for Human Rights的信開啟新的契機。

申請補助的時間都過了,她還能怎麼做?當時的呂思涵手中僅有一封同意她前往實習並願意提供午餐的電子信件,沒有住宿、沒有支薪。「但我還是很想去尼泊爾。」內心的聲音讓她轉而尋求其他資源,寫信向系所詢問是否有相關補助或機會,卻多已過申請時間。系上助教建議她向教授們詢問是否有人脈資源能協助她,於是仍不死心的她聯繫進行專業為東南亞研究,且多年來認識各國友人的系所教授,依靠教授從中牽線,沒想到竟真的幸運連絡上一名居住在尼泊爾的教授朋友願意接待她,在尼泊爾當地一個月的住宿需求迎刃而解。

 

即便顛簸而擁擠的公車仍心靈平靜,是尼泊爾旅程帶給她的潛在能量。提供/呂思涵

|勇於自己找出路,懷抱開放心態才能融入當地

採落地簽證的尼泊爾,並沒有繁雜的入境手續,「自己的大頭照帶著、到機場之後準備填表格,就差不多了。」但對呂思涵來說,了解尼泊爾的簽證辦理以及天氣,其實是她踏上旅行前的唯二準備。不願意帶著先入為主的想法旅行是她此趟旅程的目標,因此在尼泊爾遇上的一切,都成為了一場無法預料的新體驗。

問到透過生活在尼泊爾是否有什麼挫折或隔閡,改變她對這個國家的想法,她談到正因為沒有預設立場,所以她並沒有太多的畏懼,「開口問就對了。」舉例當時從住宿地前往實習地點要轉兩次車,然而尼泊爾人多半仍是說尼泊爾語,出了實習地點和住宿地之後的她彷彿喪失語言能力,因此必須得向寄宿家庭學習一點簡單的尼泊爾語、充分運用肢體語言,為自己找出路。「不過我只要在公車上唸出尼泊爾語的路名,全車的人都會轉過頭看我。」,不甚標準的尼泊爾語遇上熱心幫助外國人的尼泊爾居民,儘管多花了點時間,她依舊順利抵達目的地。再聊到在尼泊爾最印象深刻的體驗,她毫不猶豫的回答尼泊爾的公車。「你以為台北捷運已經夠擠了嗎?那你肯定沒有見識過尼泊爾的公車。」訪問時她雖能夠笑談此事,實際上她也是在三十天的過程之中,一點一點的融入真實的尼泊爾,「到後來我走在尼泊爾的街道上也覺得很自在。」

 

尼泊爾人們的熱情與友善,是她離開尼泊爾後的牽掛。提供/呂思涵

隨著融入尼泊爾並熟悉工作內容之後,呂思涵也在受訪時坦白地分享申請非營利組織實習機會時應注意的兩大重點: 重視組織所提供的實習條件,但也應該保持願意接受各類機會的心態。

談到這兩點實習申請建議,呂思涵毫不掩飾的直言組織「其實應該都要提供住宿的。」她進一步說明道尤其自己經歷過解決住宿問題的難關,才發現身為一名他國籍志願服務者若是沒有組織的支持,其實很難在當地合法的找到租屋地點,「就算住宿地點要付錢,可是如果組織先找好地點再提供價錢讓你決定,也都比完全沒有要好。」提醒未來想申請類似機會的人,即便她自己最終幸運找到寄宿家庭,但一般申請過程中仍務必重視住宿需求並且積極的聯絡

除此之外她也舉例自己在空閒時間前往其他大型跨國非營利組織的經驗,從該組織實習生的分享中發現到工作內容上的差異。比較於大型組織中負責志工服務、多半與同為他國籍夥伴合作的實習生,她認為自己有機會從事翻譯以及編寫組織年度成果書的工作,其實是待在小型在地組織的一大好處,「我一剛開始其實也以為會像他們一樣認識很多外國的夥伴,但我後來發現其實跟當地人一起合作,你才會知道他們的國家真正在面臨問題是什麼。」她也說明小型組織更願意讓外國實習者參與經營過程,對於想知道非營利組織如何運作的申請者,更有機會接觸實務面的各類行政。因此,呂思涵鼓勵申請者若是找到理念契合的組織,無論規模大小都可以保持開放心態,或許更能收獲意外驚喜。

 

「不去設想可能,所以才能擁抱所有可能」是她在旅行中認識到的「魯莽而無懼」。提供/呂思涵

|「擴大我的舒適圈」,摸索生活樣貌才知道未來原來有其他可能

實習結束後的她回顧一個月的經歷,笑說「這樣講很老套,但我覺得我更有勇氣了。」她說自己原先以為自己只能走向和其他人一樣的路,對於未來生活的想像也多半與旁人無異: 一個家、一份工作、一份穩定的收入。然而在尼泊爾的三十天,經常停電、交通擁擠甚至生活諸多不便,她卻在孤獨之中找到那份難得的平靜,「我發現我對於生活的底線其實還蠻寬的,而且我現在知道一個人在外國生活是什麼感受。」呂思涵這才發現對於未來的規劃,她其實有更多選擇,因而拓展了她對於自己的認識。「原來獨自生活在尼泊爾也並無不可」一當這樣的念頭形成,對她來說這並不只是跨出了她的舒適圈,而是「擴大了我的舒適圈」,即便只是一個月的經驗,這份得來不易、豐富多彩的海外機會,不僅讓她重新用新的角度看世界,更是從另一個角度檢視自己的成長。

 

採訪編輯/陳思羽

 

相關文章:

1.  【志工:教育部青發署以色列國際志工】黃品豪:舒適圈外,我的真實以色列

2.  【服務學習:PINTREE創辦人】林軒羽—讓規則轉彎,旅行就是一直在服務學習的路上。

3.  【會議:全美學習服務年會】陳祖瑤、李盈萱:你只需要六十分的勇氣,別因為年輕就看輕自己

陳思羽 Selina
在教育、採訪、語言和電影之間遊走,然而書寫與觀察始終是一切的開始、過程與終點。
RELATED ARTICLE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