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 Skyline 國際機會平台邀請到了現任日本外資金融集團之財務部門的財務主管Peggy,過去也曾擔任日本 Foodpanda 財務運營專員以及七十七銀行 市場國際部&主計課(財務部)專員,她將為我們分享豐富的日本求學與職場的點點滴滴,帶給讀者一些靈感與啟示!
日本311地震,意外為Peggy種下職涯的小種子
以往就讀東吳大學國貿系的Peggy,適逢大學四年級下學期時,選擇至與東吳大學商學院有合作的姐妹校–日本東北大學進行交換,而交換留學的原計劃是順利完成課程後回台灣如期畢業。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日本 311 大地震的發生讓她的計畫深受影響。當時的 Peggy 面臨一個重大抉擇:是否該放棄交換,或者選擇延畢去實現交換夢想,還是選擇繼續留在日本並因此延後畢業,當時的她十分掙扎,因為這會錯過台灣各大銀行或機構徵求儲備幹部MA的黃金時期,以及東吳大學課程安排的挑戰。Peggy回憶這段經歷時,笑著說她最後決定延畢,甚至反其道而行向教授請求將部分課程當掉以符合延畢條件,這樣的決定也讓教授感到相當意外,直呼 : 你的成績有點難當啊!
留在日本的決定,也打開了Peggy認識自己與種下職涯幼苗的另一扇門,當時朋友介紹給她東京的一間小型貿易公司之打工機會,開啟了在東京邊打工邊生活的日常,然而,即使Peggy在出發前已經通過了N2程度的日文檢定,仍然面臨了不少挑戰,實際的工作環境之語言運用的場景讓她感受到明顯差距,甚至第一週下班後的每一晚都會難過的哭泣。但挫折帶來了反思,Peggy慎重的提到當時學到更多關於日文溝通的細節以及文化禮儀上需注意的部分,這讓她意識到壓力與自己的不足,也正是這些挫折促使她在語言與文化適應上快速成長,並對她後來的職涯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返回台灣國貿職場,卻發覺自身對會計的熱情
完成留學與體驗東京打工生活後,返回台灣的 Peggy,毅然決然進入了與國貿相關的國際業職場,相較於同儕大多選擇直接攻讀研究所,她認為需要先了解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否則直接就讀研究所的意義何在? 果不其然,在完整地參與了公司業務等相關教育訓練以及實務操作中,身為國際業務的 Peggy 了解到產品的定價策略,也逐漸發現自己對數據、策略相關的會計與財務領域更加感興趣! 這樣清楚的自我認識便成為了她再次進修的動力,因此 Peggy 再次前往日本,只是這次是為了攻讀研究所,以補足專業知識的不足以及學習的渴望。而先前曾赴日本東北大學交換的 Peggy,也已對仙台這座城市和東北大的學術氛圍留下了深刻印象,便將目標鎖定在東北大學會計研究所。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Peggy 開始一系列緊鑼密鼓的準備,想法豐富的她甚至先申請在仙台的打工度假簽證前往日本生活,抱持著破釜沉舟的決心同時積極準備考取東北大學研究所,更透過語言學校精進自我日語水平,希望考取到 N1 最高等級,以利於申請需要一定語言能力的研究所考試,在這過程中,Peggy 聯繫了赴日交換時認識的一位日本教授,教授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建議或資源,但同時也對其是否能考上抱持著懷疑態度。當時的 Peggy 也被問及是否選擇門檻較低(英文)的經濟學程,而非志願的會計研究所,志氣勃勃的 Peggy 卻認為竟然已做了選擇就應該勇敢面對、堅持面對挑戰,終究選擇了會計研究所而非對她來說較輕鬆的英文經濟學程,這段故事讓小編想起了那一段話 : 皇天不負苦心人,最終, Peggy 如願以償,順利考上東北大學會計研究所! 讓教授大吃一驚!
成為東北第一大七十七銀行的第一位外國人員工後,Peggy 為何選擇離開?
回到職場的選擇,問起 Peggy 研究所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她表示先前在台灣的大學暑假有過渣打銀行的實習經驗,從中發覺自我喜好,卻認為未來絕不會選擇進入銀行就業,沒想到當時日本東北地區最大間的七十七銀行曾到 Peggy 就讀的東北大學研究所舉辦說明會,原本毫無興趣的 Peggy 順應教授的要求與請託,還是參加了說明會並且了解到當時大地震對當地居民造成的衝擊(歡迎點選Peggy親自撰文的文章深入了解因地震而衍生的日本產業現況等觀察),覺得自己或許可以幫助他們跟台灣市場接軌,因此選擇丟出履歷,而當時一心只是開心的想著要回台灣的她,卻在返家前幾晚收到了七十七銀行的 Offer,驚奇的成為了多年來第一位外國人員工。
然而,在經過 Peggy 的觀察以及升遷後的工作業務中,她漸漸看見了在這裡就職的天花板,更特別提到了當其他國家或台灣等許多銀行已漸漸開始創新、數位化時,多數日本傳統大企業卻仍多以紙本為主、無電子化創新,這讓她似乎越來越看不見未來的展望。另外,即使 Peggy 曾經獲得升遷,但業務內容卻越來越讓她接受不了,因而有了離職的念頭,與此同時,Peggy 也從線上發現當時在日本剛成立不久的新創 Foodpanda 的求職機會,在順利錄取後,她便向七十七銀行遞出了辭職請求,她笑著說當時十分有誠意的寫滿了 A4 大小的離職信說明緣由呢!
歷經日本 Foodpanda 的興盛與衰落,Peggy 如何度過失業低潮期?
談到 Peggy 就職於 Foodpanda 的回憶,她仍歷歷在目,於 2020 年 10 月加入且是第 42 位員工。當時的 Foodpanda 還是一個新創公司,處於草創的初期階段,也因此 Peggy 從中參與了許多業務,經歷了一段快速成長的過程,從初期負責財務方面與外送員的支付結算,再到後來被調到執行店家相關工作,處理店家支付與傭金計算等業務,爾後亦接觸到後端如開設倉庫等,而在這短短 1.2 年的時間內,公司員工也增長到幾百人。
好景不常,2021 年 12 月,因為公司決定關閉的因素,Peggy 被迫失業、離開公司,在公司結束的尾聲,Peggy 協助處理清算工作等屬於財務部門的重要任務,而這段歷程也默默為她快速累積財務基本功與適應外商文化。但面臨公司離場,當時的她坦言面對未來感到非常焦慮,雖然當時因覺得新創還不適合財務經驗尚淺的自己,因而開始尋找其他工作,卻沒想到公司突然解散,讓一向習慣做好計劃再執行下一步的Peggy措手不及。面對如此劇烈的改變,Peggy 表示當時自己成天躺在床上不想動,也不想與人互動,即使朋友因新聞得知消息而致電關心,她也完全無心搭理,著實是一段非常痛苦的低落時期。
綻放許久未見的笑容&審視過往,解開對自己與金融的誤解
過了些時日,友人因擔心而為 Peggy 牽線了一位同是財務領域且白手起家的前輩,希望有機會能讓他們聊聊、讓 Peegy 有機會走出失業低潮。當時的她被問了一句 : 曾經去過哪裡嗎? Peggy 才赫然發現自己在仙台與東京工作這近 10 年來,竟然不曾好好走出去認識這裡,前輩看不下去,便直言要 Peggy 先出門再說並果斷買了票,原本還有些抗拒、猶豫不決的她只好出門,與前輩前往長野的黑部立山,沒想到,越往高處走去,大自然那壯闊、美麗的風景,讓 Peggy 的鬱悶瞬間煙消雲散,歷經三個月,終於迎來了久違的開心與笑容,一切都豁然開朗了起來,這也讓 Peggy 意識到自己過去只是被心魔綁架而封閉自我、走不出來,但在大自然面前,她才發覺生活不應該只是工作,我們還需要多走出戶外、為自己騰出空間平衡壓力。
Peggy 因該位貴人前輩而重新振作、繼續追尋並重新審視了自己的過去,包括對金融業的偏見以及各種經歷,才發現原來自己並不是不喜歡這個行業,而是自己一直未能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點,她因此而開始鑽研金融史書籍及讓他印象深刻的”受用一生的耶魯金融投資課”,逐漸了解到金融領域的深度與本質,開始追溯回到金融最初起源於歐美,且是為了解決資金問題、促進個人財務改善的方式,然而,因亞洲與歐美國家的文化差異,使得長期身處亞洲金融行業的 peggy 發覺自己過往並未真正了解金融,甚至有所誤解。
另一方面,Peggy 坦言自己也意識到了年紀已不再允許隨意選擇,因此她更加篤定金融業是未來職涯方向,再次投入金融行業的她以平常心迎接面試,最终迎來現今外資金融集團的職位,終於從挫折中再次茁壯、堅定未來的每一個步伐。Peggy 也不忘說明,現在的她,每月都會為自己安排一次旅行,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才能更有動力地面對工作的挑戰。
外資、日商銀行 & 台灣銀行體系的大不同!
雖然同是亞洲國家,但台日的銀行體系卻也不竟相同。
- 在日本,大家熟悉的銀行有三大行(三井、瑞穗、三菱),這些銀行在日本主要都市的影響力非常大,且這樣的銀行更側重於國際化業務,並且在國際市場中與地方銀行有明確的分工合作。例如,當地銀行需要跨國服務時,會依賴三大行提供更專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 在台灣,銀行並不像日本那樣有明顯的“前三大”銀行,市場定位上比較類似於地方銀行,有非常多如國泰、富邦、台新等知名銀行,而台灣的銀行競爭激烈,許多大銀行在同一市場中爭奪客戶,但同時經營模式也更加靈活,數位化程度較高,近年在數位化上更是加緊腳步。
雖然 Peggy 本人未曾在台灣銀行體系工作許久,但我們與日本的銀行產業業態,確實有非常顯著的不同,相較之下,台灣銀行在數位創新這方面也是近年的重點發展方向。
而曾經待過日商七十七銀行和外資 Fodpanda 的 Peggy,有感於外商、日商等經營模式與性質的不同,更說明在日商那幾年,她除了體會到日本落實從長期觀點跟客戶一起成長以外也了解地區客戶的屬性,而最大收穫莫過於學會如何與日本人相處,尤其在工作文化方面,日商非常注重細節和穩定性,並有著強烈的傳承精神,對於日語程度要求高;相較外商則會更加靈活,允許員工有更多的自由度,但語言能力可能須更多元(英語、日語等),這些經歷也讓 Peggy 最終意識到自己更加適合外資境,所以後來選擇了外資金融這一條道路。
Peggy 更說明如今她的工作是在財務部,主要負責「管理跨國金融集團內部的交易定價」,也就是會計當中的移轉定價(Transfer Pricing)。舉例來說,金融集團總部在美國,日本分公司主要負責服務當地客戶,而中國和印度的分公司則提供支援(例如數據分析或技術支持)。她便需要確保日本分公司支付給其他分公司的費用(有符合政策)合理,對內則配合稅務部門,確保符合日本與其他國家的稅務規範。
從面試中發掘真正重要的決勝關鍵
回想起當時面試現今任職公司的經歷,Peggy 表示可能是外資跟日商的面試走向不同,當時覺得對方的問題很實事求是,因面試過程中沒有愉快交流的體驗,反而覺得稍微被質疑而不認為自己能順利拿到 offer,沒想到卻順利入職,後來詢問當時的面試主管,才知道早在第一階段她就被選定了! 回憶起面試過程…
面試主管 : 「你對這份工作未來三年五年的計劃是什麼 ?」
Peggy : 「根據我的研究,集團規模實在太大,我認為我能將眼前事做好已是最佳解。」
沒想到竟是這誠實的回答讓面試主管立刻決定就是 Peggy 了! 原來因為許多優秀的海外褶子或是頂尖學府畢業之應徵者,常常洋洋灑灑的訴說與規畫著自己未來要當上主管職等遠大目標,而 Peggy 的真誠以及訴說過往在 Foodpanda 職場、失業的種種學習與體悟,反而讓面試官留下了深刻印象並說道 : 我們便是需要像你這樣踏實的人。
與此同時,Peggy 也分享了自身觀察以及自己曾經在77銀行面試學生應徵者的真實經歷中,表示硬實力其實很容易篩選、尤其透過三個月的新人試用期,若是做不來便無需強求,但是”心態”卻很重要。回憶起某一次 Peggy 與其他面試官討論某應徵者時,她表示其語言能力完全不需要擔心,幾乎可以媲美日語母語人士,但是有一點讓她十分擔心—先入為主的觀念,這樣的心態有時候會讓人難以成長。
Peggy 更分享曾經有一位來自頂尖大學的新人入職,因為自尊心極高,總是不願意低頭甚至像她人請教問題,導致被交付的文件看了整整一個月……,這讓 Peggy 語重心長的表示那些習慣了單打獨鬥的天才型人物,他們往往難以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容易想單靠一己之力解決所有問題,但事實上,這樣反而容易造成溝通障礙,並且難以達成團隊協作與共識,因此,能夠在保持自尊心的同時,適當地展現出謙遜和團隊合作的態度,會是重要的指標之一。
給予想進入日本職場的青年學子的建議
如同前述所提及的 Peggy 透過自身的真實職場經驗與觀察,希望提醒現今的大學生或社會新鮮人們記住公司、職場長期重視的兩大核心
- 第一 : 成長型心態,是否具備願意學習的成長型心態以及適應環境的能力與可塑性,即使被指正錯誤也可以抱持感恩的心態,修正錯誤後便會是成長的養分
- 第二 : 明白團隊的重要性,”一個人或許可以走很快,但是一群人容易走得更長久“不要過度依賴自我過往的學歷或成就,而是將目光放長遠、以團隊成長為基準去發揮自己的長才
許多時候,專業技能並不是唯一的選拔標準。相反,無論你來自何種背景,學會適應不同文化,保持謙遜的心態,以及理解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才會是長期職業成功的關鍵。而關於發揮個人優勢這件事情,Peggy 更傾向以銷售的想法去看,需要盡量避免老王賣瓜,先看對方的需求是不是自己能夠提供的。把自己順利賣進去公司了,再找機會去發揮自身長處。
與其過度依賴自己的過往成就,不如將目光放在未來的成長和發展上,只有真正的擁有適應環境與提升跨文化能力,才能夠在全球化的職場中立足,並實現個人和團隊的願景。
——————————————————————————-
Skyline本次非常榮幸地邀請到 Peggy 來與大家分享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