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思考過研究所後的再進修,抑或是當上公務員後的下一步嗎?
位處東京政經核心的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也許就是你的另一種選擇。
作為日本國內唯一專攻社會科學研究生教育的大學,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GRIPS)同時也是亞洲各國官員的進修與培訓中心,每年招收的海內外研究生不超過400人,海外學生更是佔了學生總數超過六成。謝子涵透過第一屆「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研究所大學)2018 年臺灣青年人才培育計畫」在這樣的頂尖學術場域進修了半年,她憑藉什麼樣的能力摘下錄取名額?又在這裡獲得了什麼樣的體會與際遇?
政藝少女的起點:「他們會想要什麼樣的學生?」
日文系加政治研究所畢業,謝子涵的起點就是從臺灣立法院的政策研究、法案助理開始。「當時在立法院策劃一場探討青年返鄉、地方創生的公聽會,在盤點政策的過程中,往往會參考各國經驗,特別是日本的資料。一個朋友在臺灣日本交流協會網站上,看到GRIPS Young Leader Program,他看我很熱衷日本政策,認為如果我能到當地做田野調查或是訪談的話,會對政策有更深更全面的理解,應該要把握機會去申請。」
寫好動機+計畫 把握自身優勢更亮眼
但申請這項機會履歷表、推薦信及研究計畫缺一不可,台灣最多僅錄取四人,而相較其他台灣錄取者,謝子涵並未有赴日求學或就業的經驗卻能擠入計畫窄門,談起自己認為優勢何在,謝子涵思考了一陣這麼說:「所有臺灣的國際交流應該要建立在『我理解對方、對方也理解我,然後我們合作分享對彼此國家有利的交流。』因此,我換位思考一下,試想他辦這樣的交流計畫會想要什麼樣的人?是不是一定要是能把議題帶回到臺灣,甚至是能連結臺灣相關組織的人,當然也要對日本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熱忱,因此我在研究計劃上便特別著重這些特質上,我甚至也試先列出些我想要拜訪的日本單位和組織,表示我也已投入這議題的先行社群研究。」
大四時曾透過日本外務省的活動補助去大阪國際交流基金會45天,除了跟29個來自17個國家的日語學習者一起做文化交流,參訪廣島和平紀念館、神戶地震紀念館、獨立行政法人國際協力機構及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等經驗,也讓她從日本議題、觀光與藝術策展看見台灣未來的前進可能。「在日本旅遊總會給人帶來很多靈感,不只是議題還是設計,純旅遊當然很開心,但多數時候的心情是『為什麼別人能,臺灣不能?』,明明臺灣也有很多很棒的在地資源,可是沒有很多人投入重新詮釋它,或是透過包裝、編輯策畫讓它變得更吸引人。」長久以來懷抱這個問題,讓她有了強烈申請動機,再舉出於立法院服務過程期間針對「地方創生」的研究與經驗,謝子涵為了這個進修計畫投入的努力,最終讓她換得前進日本的門票。
挖寶難得學術資源 自我充實無間斷
踏進日本政策大學院大學後,謝子涵幾乎沒讓自己停下。「這個計畫在半年內有很多行程,,像是四到七月要修三堂課,全日文或全英文都可以自由選修,那我當然是選跟我的研究題目有相關的課程,GRIPS有很多你不想錯過的名師,就是那種我從小看他的書長大,或是有政務官的經歷,同時也是現在日本很重要的政策幕僚學者。」她敘述起半年來的行程包含上滿校內三門課程、以日語完成一篇兩萬字小論文,同時還得為了田野調查、人物訪談及實習奔走日本各地,她自己也參加了一項夏季日本公務人員政策鏈結與創新的密集進修課程、各國駐日使館參訪等活動。
謝子涵選擇的校內課程除了有全英文的日本政治外交,另外兩堂分別是日本地方行政以及日本科學技術創新政策史。「其中日本政治外交那堂課每個禮拜要交一份報告。因為那是我偶像的課,所以儘管師長是說交流計畫的學生可以不用報告,但在偶像面前報告機會難能可貴,想讓這樣一個大人物知道臺灣目前面臨的狀況,同時也希望他給我們一些建言,所以也是硬著頭皮把報告做出來也報告給他聽。」她笑著說課程都相當具有挑戰性,授課內容也都有機會直接觸及政策執行面,「你的同學就是日本各地方的公務員,也因為上課跟他們變成朋友。」在課堂上激盪出針對台日政策的不同思維全成了她的寶貴資產。「甚至還有來自迦納共和國的官員同學表示,他若是臺灣政府,一定每年送千位學生出國與世界交朋友,在這樣的時機上,不要氣餒,應該化危機為轉機,投資未來的國際友誼。」
實地走訪政府單位 看見最真實的政策執行面
交流計畫中除了有名師授課的課程可供進修,另一大特色是能前往日本地方單位直接實習。說起實習經驗,謝子涵更是眼睛一亮的細數自身所見所聞,「像我是寫地方創生嘛,所以我被媒合到一般財團法人地域活性化中心實習。它是一個培育跨領域公務人員的場域,這些公務員被地方政府派遣到東京1-2年,學習交流活絡地方的知能、經驗,同時在日本全國各地辦理地方創生的案子。」跟著主管到日本各地舉辦公務人員進修工作坊,她看見日本公務員在下班後能透過該單位開設的課程學習新技能,包含地方創業該如何寫財務報表、新創投資方法等,接受新知後再回到公務崗位上活用。「我同時也在這個單位裡介紹臺灣從過去社區總體營造到現在地方創生的現況,因為日本也會想要知道臺灣在這議題政策上的思維和做法。」
謝子涵像塊海綿不斷的把握機會學習,然而為什麼如此拼命?「我會覺得這個計畫還有我的題目可以連接臺灣人跟日本人的共鳴感,在少子、高齡化下要怎麼讓那些快要消滅的地方恢復元氣,日本又要如何強化自身的影響力。」謝子涵說自己在計畫中看見台日之間的相似與相異點,包含日本許多鄉鎮面臨沒落、車站廢棄的情形,出生在臺中東勢的她,尤其感受到臺灣也有相同的問題需要被關注。「有沒有辦法不是那麼形式上的交流,而是能夠可以長遠的讓這個議題走下去,或是讓更多人對這個議題有興趣、有危機意識,甚至對台灣的政策帶來影響?」渴望將知識帶回台灣、為地方創生注入新可能,這份責任感成了她返台後的前進動力。
預先設想績效指標(KPI) 激勵自己把握時間
訪談至尾聲,謝子涵總結議題研究和這項交流計畫其實並沒有一般人想的那麼遙遠,「套社群經營的一句話『內容王道』,我覺得議題研究和議題交流是未來很重要的一件事,因為你可以結合你的興趣、想關注的事情,還有因為這件事情關注的人和組織,這些東西都可以串在一起,在未來形成一股能量。」她說到自己在進行研究過程時,利用訂定關鍵績效指標 KPI 為自己這趟旅程設下目標,「我為了這計劃印了日文版名片,我當時想說『至少要發掉五百張』。」謝子涵笑著回憶,可是事實上也的確發了近四百多張,且得到可貴的研究成果。「給自己一些 KPI,當然不能說你做了就代表有成效,但是至少有給自己一些目標」表示透過把自己跟計劃綁在一起,有短、中、長期的目標就不會有玩太瘋或是逼太緊的情形。
「找到了跟臺灣和日本息息相關的議題,那就栽進去吧!」即便旁人看來在日本這半年研究生活已結束,但對謝子涵而言,她將持續在自己的崗位上推動相關政策、書寫自己的所觀所想。此時此刻,改變仍在推進。
採訪編輯/陳思羽
相關文章:
1. 【補助計畫:教育部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Guerrero:取經北歐育兒價值 由下至上的觀念革新
2. 【補助計畫:傅爾布萊特計畫】陳敬佳—國際觀鋪下的際遇 在擔憂前先把自己準備好
3. 【實習計畫:Skyline翼氪計畫】呂紹民-有趣而挑戰不斷 北京實習磨出適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