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要害怕,要跨出去啊!這些都是經驗的累積。」正就讀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三年級的黃品豪,說著輕快,語氣卻顯得成熟而堅定。
積極尋找機會,及早爭取準備
從小就懷抱著踏出去看世界的夢想,上了大學後,品豪發現大學裡藏著豐富的資源,便積極準備、爭取,而以「踏出舒適圈」為信念的他,也挑戰扮演好系學會長的角色,「以前不太敢跳出來領導,但就給自己一次機會,才會知道能力在哪,領導也是慢慢累積才學會的。」「累積」,也成為他大學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而與其說是累積,更精確地說是,積極尋找機會後,更早地去準備、爭取。
「其他人應該都不會關注學校首頁,但我就是會去找資訊的人。」品豪說著當初找到志工機會的經過,不過因為網上並不詳細,積極的他又動手寫信至外交部詢問相關細節,才得到其他訊息,也得知當時在以色列服務的志工都是歐洲青少年,「那時候有種『為什麼他們歐洲人可以,亞洲人不行?』的感覺,就決定(參加)了。」從不斷來回確認、接洽的郵件開始,品豪開始了他的以色列之旅,成為當地第一個亞洲志工。
回國之後,更透過此次經驗協助其他同學申請,甚至成立「抓住以瞬間」的臉書粉絲專頁,分享當地經驗。而品豪說,這個計劃對於語言的門檻並不高,「真的是可以溝通就好,這樣一來,也不會讓想報名的人因為語言卻步,服務的心應該大於一切。」
而出發前,特拉維夫發生了一起恐怖攻擊,提起當初如何說服爸媽讓自己成行,「先斬後奏啦,先去報名了再說。每個地方都會有危險啊,重點是怎麼看待這個地方。」品豪笑說,刻板印象都來自不了解,而特拉維夫的恐怖攻擊屬於少數,是媒體放大報導,「還是要自己去了解,不能光靠媒體。」
Friends,用真心搏感情
經過許多手續之後,品豪一個人來到了以色列,開始了他的志工服務。「那裡(指機構)是收容自閉症成人的單位,我們都稱他們為 Friends,(他們)年紀可能都 4.50 歲了,很多行為都還是像小孩一樣,常常想要吸引你的注意力,也很常不受控。」他又好氣又好笑地說。而即使出發前便已經查詢了許多自閉症患者的資料,到了當地後,他還是花了一個月,與 Friends 培養起信任與感情。
而服務內容從準備餐點、清潔(刷牙或沐浴)、餵藥都有,志工角色就是成為輔助專業社工的左右手。「有時候他想要吃糖,就要跟他說『吃完飯才能吃』,也要常常糾正,不然定型後就很難改。」與 Friends 相處的經過,聽起來像是在教育小朋友,時常還要為他們操心。「可能會有些人介意,要幫他們洗澡或刷牙的部分,不過我們志工都會戴手套,男女也會分開,基本上不用動手,提醒他們要洗哪裡就可以了。」他補充。
「剛開始真的連鳥都不鳥我,就是拿真心去跟他們『搏感情』,後來(他們)還是會抓著你,手牽手一起去倒垃圾啦!」提起最剛開始的服務,品豪笑著回憶。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卻是最後一天,「他們的情感其實都很敏銳,要走之前,還問我『下次什麼時候再來?』『可不可以不要走?』」說到這裡,語氣間盡是捨不得。從起初的生澀到之後像朋友一般的熟稔,「他們帶給我的,比我帶給他們的還要多。」
「不要害怕去面對,這就是你的學習」
「那時候,也花了大概一個月在適應語言,主管也承認自己英文不好,常常雞同鴨講。到後來,機構的希伯來文課差點變成私人家教了」品豪笑說,不過希伯來文的工作環境、身邊又都是德國志工,語言不通的異地生活,「融入不了」四個字讓他的志工生活開始地有些委屈。「不過,如果你耐心地在一旁安靜聽,他們也會漸漸地試著了解你」他分享道。而直到有其他台灣志工加入,德國室友才對他說「原來聽不懂的感覺,這麼難受」,他才明白,「語言是互相的」他說。
異國相處間的磨合不僅是語言,還有性格。服務結束前的一次旅行,品豪與兩個德國室友同行,「在巴士上,我跟他們坦白『前陣子其實不知道怎麼跟你們相處。』」意外的是,室友也承認自己不太懂如何跟亞洲人相處,「與其等待別人跟你相處,不如更主動去面臨問題」是當初室友給品豪的反饋。而這次的談天,成為更認識彼此的轉捩點,大家臨走前,留給品豪的紙條上更寫著「不要害怕去面對,這就是你的學習。」讓他反思良久。
你知道你想做的是什麼嗎?
「以色列的海灘超級乾淨,白沙上有人慢跑、運動、有散步,每天都有陽光,很舒服,也很重視生活」品豪分享道,而猶太人的安息日習俗(每周五、六商店皆不會營業),也在在顯示了注重休閒的重要。而從忙碌的日常生活中脫離後,到異地服務之後,生活中空下了大量與自己對話的緩衝時間,「你會開始問自己可以帶給別人什麼,問自己的初衷還有收穫。」而相互交流間,也不斷反思,「人家會問你『為什麼要來?』或『為什麼讀國企?』,好像,我們從來沒有問過自己這些(問題),缺少了這樣的能力。」
「或許每個人來以色列的目的不同,有人想要了解這個國家、有人想出國、想要做志工,並不是說來了之後一定會得到什麼,不過還是要想清楚,靜下心來服務」看見同伴因為身在異國卻心繫著其他問題,加上語言與適應不良而提早返國,品豪有感而發。
那,三個月的志工服務有改變你什麼嗎?「更獨立。會更習慣自己一個人行動」品豪坦言,團體行動常是因為害怕「與眾不同」,然而,明白自己要什麼就會更堅定,即使犧牲個人時間,也會有更大的動力,繼續向前,「當初也沒有想過跟科系有什麼關聯,不過,完成一件事情之後,對自己更有自信做更多事,包括後來的實習跟打工換宿。我還想趁能跑能跳時,有意識地去累積、完成自己想要的事,而不是別人對我的期許,然後,出去嘗試跟闖蕩!」
更多主動踏出舒適圈的精彩分享
→【實習:北京萬博宣偉】林博硯:不甘是百分之九十 我想成為很棒的人
→【會議:美國全國模聯會議】周聖家:用心體會每個當下,才能有這麼多回饋
→【競賽: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 iGEM】楊育杰:永遠走在最前頭的白日夢冒險王
動手實踐改變的志工故事
→【志工:泰北教師】林佑諭:從孩子身上的內斂與瘋狂找到自己
→【志工:坦尚尼亞醫療服務】鄭若文:發現自己的缺乏,再次出征依然滾燙
→【會議:全美學習服務年會】陳祖瑤、李盈萱:你只需要六十分的勇氣,別因為年輕就看輕自己
主動爭取機會並不難,小編精選國際機會
→法國.2018年Airbus實習 – 生產電力系統測試原型
→斯里蘭卡.Noel Rodrigo’s Leopard Safaris 行銷商業實習生
→日本.日本三菱汽車總部實習
→多國.2018 Big Picture攝影比賽
→多國.自然環保獎學金
責任編輯/許乃心
謝謝你們整理出這些心得!!!讓我真的相信自己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