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志工一直是熱門的國際交流選項,透過實體到當地交流,志工們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各國狀況,進而以不同形式幫助他人。
如果你對國際救援、國際志工有興趣的話,絕對不能錯過這次江玉敏的專訪!玉敏老師曾在大學時期舉辦國際志工團前往西非,教導當地的居民使用電腦。研究所選擇了國際發展領域,畢業後在英國成立了顧問公司,致力於國際間的社會議題研究及救援。想知道她在擔任國際志工時經歷了什麼?在海外成立社會企業又有哪些難題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江玉敏的分享吧!
大學時期立定志向的契機
大學就讀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的江玉敏,在二年級的時候跟著學校的國際志工團前往西非獅子山共和國,教導當地師生使用電腦。不同於以往學校合作過的國家,獅子山為團隊新合作的國家,新鮮之餘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研究和探查,思考當地人真正的需求,所幸身為年紀最小團長江玉敏和夥伴有冒險犯難和創業家的精神,能夠有效率籌備和紀錄過程,留給未來的學弟妹作為參考。
除了知識教育之外,接觸當地人群也是擔任國際志工重要的工作之一。關於印象深刻的部分,她回憶起曾訪問到一個年邁的奶奶,奶奶曾有過17個小孩,但有11位因為戰爭、貧窮或是各種原因而過世。正當江玉敏還停留在白髮人送黑髮人的難過情緒中,卻在當地建築上的彈孔和人民平淡的口氣中看見重建的需要和希望。
擔任國際志工時的江玉敏看見當地人民的需求,也發現其他國際組織在當地提供乾淨水源、醫療等幫助。這些事情也讓她開始思考如何延伸自己的影響力,提供不只是蜻蜓點水的志工團幫助,而是更直接透過自己的影響力讓一些人的生命狀態變得更好。在心中埋下助人種子後,回國後的她也調整了自己的職涯規劃,不僅輔修社會學系,更立定志向往國際發展(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領域進修。
研究所帶來更寬廣的視野
立定志向後,江玉敏考慮了多間國際發展專業研究所,在名聲、環境和安全程度等多方考量後,她最後選擇位於英國的IDS(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IDS 強調實作經驗,希望在校學生有一定的實務經歷。也因為學校老師有和多個國際大型組織合作專案,除了教學,更在世界一百多家發展學政策智庫中排名第一,比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和(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和德國發展研究院排名更高。
就讀研究所對於江玉敏來說,是實務和理論的相輔相成。以她在坦尚尼亞觀察實際情況為例,她發現一個貧窮婦女在一天中會做許多工作:白天養小雞、下午去市場擺攤、晚上在幫人洗衣服。這些現象會對應到書中提及在發展中的國家,一人兼數職的常態,且工作性質皆為小型創業型的工作。研究所培養的研究能力和理論基礎,結合自身的實務經驗,改變她以往用點思考的習慣,讓她能以更宏觀、深入且有脈絡的角度看世界。
以助人為志業——HRC的創立
大學時期的江玉敏擔任過國際人權課程助教及與相關組織合作的經驗,對於人權議題有一定的了解,但實際接觸到現代奴役的例子依舊令她無法接受,決定起身解決眼前的社會問題。而在入行初期她擔任獨立顧問接案,某次接受丹麥政府委託,請她研究非洲漁業中的人權問題,她發現三人的顧問團隊中,成員分別來自法國、台灣、丹麥,卻沒有一個來自問題發生的非洲。
了解到本地人可以更有效率的研究專案問題,同時也希望本地人可以共享顧問業提供的資源和就業機會,江玉敏在2019年於英國成立了自己的顧問公司Humanity Research Consultancy(簡稱HRC,或憫研顧問),公司主要與國際NGO、政府和私人企業合作,協助他們打擊現代奴隸、人口販運、強迫勞動的問題。不同於一般顧問公司,HRC強調以當地人解決當地問題,積極在團隊中培育該議題當地人才。
走過困難,成為自己的加速器
問到創業過程中最困難之處,一般人的想法或許是前期的資金籌備、企劃發想、組織團隊等等,而江玉敏認為最難的其實是「心態上的調整」。她表示雖然看過很多名人創業成功的案例,但自己作為碩士剛畢業年輕亞洲女生,又是在離家遙遠的英國創業,必然會經過很多懷疑自己的時刻。但就像書籍《 Feel The Fear And Do It Anyway》強調要習慣那種自我懷疑的不舒服感。她表示:「當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時候,你要怎麼說服客戶相信你?」
創業除了讓江玉敏能以她的方式達成理想外,相對龐大的挑戰和責任更讓她在短時間內饋速成長。員工的互動、專案的執行效率、外界的評價和酬勞都間接證實自身能力的提升,就像用五年走完別人十年的職涯旅程,她花了很短的時間就在其領域變得資深。對此她表示,能夠創造像家一樣溫馨的團隊共事,用自由的工作模式工作,並且和團隊一同成長,是健康且開心生活狀態。
貼近當事人,實際發揮影響力
日前柬埔寨的人口販運議題引起社會熱烈關注,而這也是江玉敏處理過印象深刻的專案之一,她表示過往接觸的人口販運倖存者包含是柬埔寨人、孟加拉人或其他國家的人,在提供支援時會因為不同語言會讓彼此的溝通彷彿隔一層紗,總需要透過翻譯協助;然而這次直接接觸的受害者包含台灣人、馬來西亞人或中國人,或者其他能夠以英文溝通的東南亞受害者,少了溝通障礙後,更能夠直接感受對方的情緒,同時看見自己的專業帶來的影響。
除了直接提供受害者救援之外,影響政策、引起社會關注也是HRC產生影響力的方式。江玉敏說,起初大家並不知道在世界的角落有這些嚴重的事件正在發生,HRC透過聯繫台灣及歐美國家的媒體,包含台灣的報導者和美國的CNN等,進而引起眾人對這件事的關心,最後讓政府注意到議題並影響政策。
提及團隊未來走向,江玉敏表示,目前HRC團隊依舊持續成長,團隊規模維持在跟每個人都有互動的大小,雖然團隊規模小但影響力大,能夠快速有效率的產出高品質的研究和報告,並提供訓練給私人企業和執法單位。團隊未來希望能夠聚焦於多年努力的專業,且除了發表文章、產出報告,希望能建立與各國政府高層的溝通管道,將研究結果更直接呈現給影響政策的決策執行端。
團隊之外,江玉敏個人也希望除了繼續經營社會企業HRC,能另外成立慈善組織,以募款的方式幫助人口販運倖存者的後續生活。她解釋到,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受害者因為家中經濟環境,小時候沒有機會接受足夠的教育,認知不足導致容易受騙或是被欺負,例如無法辨識人口販子提供的文件原來是假合約,或者算不出自己領到的薪資和匯率是否正確。身為務實行動派的她認為如果要根治問題,應該從受難者的角度思考,不只像現在許多組織提供修理或裁縫等技能訓練,更需要有組織提供想持續學習的倖存者獎學金和良好的教育,才有可能跳出世代貧窮和高風險的處境。
不怕失敗的勇氣
聊到社會企業的特質,江玉敏表示不同於純針對議題募款的慈善基構,及思考利益最大化的一般企業,社會企業處在兩者之間。必須在提出創意想法解決社會議題同時能夠得到足夠營運組織的利潤,考量的面向遠比其他兩者更為複雜而困難。此外,不同領域及產業環境的特質也不同,在投入某一領域前認知創業大環境和產業特質也是必須準備的功課。
回顧創業後的心路歷程,江玉敏認為有四項技能是成立國際社會企業應具備的能力,分別為:英文能力、自學能力、組織團隊的能力及不怕失敗的能力。她表示語文能力的提升就像是打開世界的門,透過各國文獻閱讀了解更多世界的面向;而因為創業需要面對許多挑戰,有些問題甚至超越原科系的範疇,故能夠自己教導自己,才能在面對問題時快速學習與成長。
在軟實力方面,團隊組織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回憶創業初期,江玉敏主動去找相關經驗的適任者作為業師,她強調「把對的人擺在身邊很重要」能夠找到一群適合自己的夥伴才能讓團隊走得長久。最後,不害怕失敗或被拒絕也是重要的創業家性格,她笑說自己臉皮厚,能夠把失敗的經驗正常化,也幫助她能夠更快速尋找新的機會。
「在創業過程中失敗很正常,因為不是每個人在一開始就會相信你或是理解你在做的東西,重要的是你怎麼在被拒絕或是失敗之後快速爬起來。」
如果看完文章後還想更深入了解海外創業的心路歷程及社會企業的乾貨分享,Skyline 這次也很榮幸邀請到 江玉敏 來和大家分享啦!
立馬報名 2023.05.24 (三) 19:00~20:30 從非洲國際志工,到落地英國打造人道跨國顧問公司—玉敏的十年志業之旅講座:https://lihi2.com/dR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