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亮點人物【人物專訪:謝睿哲】從非洲到世界—保持積極開放的態度,讓自己的成長和世界機會同步。

【人物專訪:謝睿哲】從非洲到世界—保持積極開放的態度,讓自己的成長和世界機會同步。

感恩的人一定會有很多機會、很多貴人,

你的態度會讓別人看見你很真實的樣子,願意幫助你。

圖/採訪當日人物攝影

「未經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每一次的挫敗與成就,是謝睿哲不曾中斷的反省和調整,將他欣賞的蘇格拉底討論精神落實在生活。分享不是造神,他認為自己其實和普通人沒兩樣,「一個人的生命經驗讓他變成現在的樣子,背後一定有更多原因,不是總是看到好的那面所以神化了。」曾經面對社會感到厭世痛苦、因為不如預期的求職結果傷心掉淚、面對未來也同樣焦慮恐懼,這似乎是一個台灣現代青年生命必經的歷程,而逐漸捏塑成現在的謝睿哲。

|四個正向關鍵特質,是過程也是結果

「我認為自己是一個積極樂觀、真誠感恩的人。」請他用一句話形容自己,乍聽之下讓人一愣,為什麼有人會同時把四個極度正向的特質,都放在自己身上?再深入聽他對我提出每個問題的回覆後,開始慢慢能夠理解,這些多數人都想擁有的人格特質從他口中說出,一點也不自大。除了受父母樂觀、務實個性的潛移默化,每一個特質的形成,都是謝睿哲對思想拆解又重組的結果。

 

從臺北科技大學電子系系學會長、校園飢餓三十總召、第四屆世界公民島馬拉威有任務的旅行、科技廠業務,再到實驗小學教師,他口中的人生經驗與學習,都源自他反覆強調的信念:「保持開放的想法與討論空間,敞開心胸和別人對話,站在別人角度思考,就會看見更多機會。」畢業無縫接軌工作第二年時,擦身而過的機會使謝睿哲思考領域轉換的可能,在投入教育一年後,難得有真正慢下來沈澱的時間,去摸索自己還有什麼想做的事。他仍然關注台灣的教育體制、勞動權益,以及產業升級這三個他認為目前最急迫的結構問題。在這容易使人灰心的大環境中,謝睿哲卻看見許多機會。

 

|「謝謝你,辛苦了」把別人放進心中後的轉變

圖/臺北科技大學第四屆飢餓三十體驗營-工作人員訓練(謝睿哲提供)

談及啟發自己、對人文議題感興趣的原因,他表示「人文關懷的關鍵是想法,很多時候想法往往更難形成」,難形成的原因他進一步解釋,「大三參加的各種活動,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轉捩點,它們讓我知道,利他和利己其實是一樣的。」

 

曾經以自我為中心,認為所有人都應該向自己學習,即便周圍朋友對謝睿哲的印象仍舊是正向溫暖,他只是默默在心裡守著這樣「自利」的價值觀。「可是當有一次活動結束大家一起反思,身為領導者想要從我的立場對大家說話時,隔壁另一個團員卻先一步開始對每個人表達感謝。我當下是震驚的,更多的是內疚,因為怎麼會有人都看見別人的好,從別人身上學習,而我卻只是想著自己。」當他對夥伴們講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時,所有人都圍著他,告訴他承受這麼多壓力辛苦了。那一刻,謝睿哲哭了。「其實你要理解一個人的想法很不容易,尤其當你身邊有一群支持你的人,要即時發現每個人的在意的關鍵、傾聽並且溝通,否則有些人就離開了。」從那以後他決定無論任何時候,他都要擴張對人的感知、把感謝時刻放在最醒目的地方,養成總是感恩的習慣。

 

「走出去,從學校活動開始探索想要的,才發現原來我喜歡與人互動、喜歡幫助人、喜歡說英文和感受世界,這些延伸出更多的連結讓我找出自己想做的事。」而臨危受命授命成為飢餓三十的總召,他發現走出去和大眾分享理念、進行募款時很多人的不諒解甚至數落,「這麼晚了還不回家做這些能幹嘛?」「台灣都幫不完了還幫國外?」,他接著講這個經驗帶給自己的領悟,「從來就沒有人理所當然應該幫助你,如果別人認同你要萬般感恩,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因為這些行動產生共鳴,你的理念和價值是不是能經的起別人討論和檢驗,是需要不斷努力的。」

 

正因為這些都不是守著電子儀器開發、鑽研程式就能了解的,當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對人的好奇與熱情,世界就變成一座蘊藏人文巨大的寶藏。

 

|「見山不是山」,在世界另一頭歸零和感受渺小

圖/wowAfrica旅行家出發非洲前邀請四位非洲朋友來分享各自國家面貌

(照片由左至右:布吉納法索Jean、甘比亞Bakary、馬拉威Baxter、史瓦濟蘭Shannon)(謝睿哲提供)

 

因為接觸飢餓三十開啟對遙遠大陸的想像,謝睿哲決定親自踏上位於非洲東南邊的馬拉威,最大的衝擊他用一個常見的概念形容,「我真的經歷了『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請他舉幾個實際例子,從最初的見山是山,是看見一個現象就下意識用原本的想法理解,「我們到當地發糖果給小孩時,發現他們吃完垃圾隨手就一丟,我連忙拿著袋子要他們搜集起來。走在街上發現到處是垃圾,根本沒有分類環保的概念。可是後來了解,許多人連基本生理需求都無法滿足,環境保護對他們來說真的很重要嗎?」

 

他開始疑惑並反省每個現象背後的處境,轉向見山不是山、事實不是從表象單一解讀就好了。馬拉威當地愛滋問題嚴重,當地人頻繁地面對死亡,馬拉威人並不認為要極盡所能延續生命,「他們更珍惜剩下的時間,把握和家人相處的機會。反而當我們面臨死亡時,能讓親人能多活一天是一天,忽視當事者的意願。」漸漸讓自己不抱先入為主的態度去接受每一件事,最後的見山還是山他有些感慨地說,「過去總覺得自己能改變一些什麼,真正在當地生活過後,不會再跟別人說我要來改變什麼,反而把心歸零,盡可能融入當地從他們的思考方式出發。」

 

「我覺得越走出去,真的覺得自己好渺小」

 

而渺小的背後,是因為他不斷提醒自己保持開放、願意討論的心。

 

前往斯里蘭卡的自助旅行,他笑稱是一段「與自己的對話,其實並沒有太深入了解當地」的旅程,再因為工作到歐洲,看見他們面對公共議題的嚴謹作法,對於本就關注公共事務的謝睿哲來說十分有吸引力。「台灣戒嚴造成的傷痕影響範圍是一座島嶼,可是德國二戰的迫害是擴及整個世界的動盪,為什麼他們能夠有這種搬上檯面討論的勇氣?」台灣社會往往選擇用物質彌補取代價值反省,讓他更在意教育如何發揮作用。「每個社會事件都值得拿出來重新思考,我們社會提供給下一代什麼價值」,因為看見其他國家對歷史的嚴謹態度,也曾投入教育現場,謝睿哲深刻體認傾聽的重要,也相信「民主如果是更充分地傾聽不同人的意見,即便會拖延一點時間,那是值得的。

 

|公共事務開始凝聚意識的青年力量

圖/擔任教職一年離別前與校門口的合照(謝睿哲提供)

關於青年能量,他抱持肯定的態度,認為我們開始有意識地去形成新的潮流,「我們都是解嚴以後的世代,比起過去追求穩定的思維,我們能用更彈性多元的方式讓聲音被聽見。」謝睿哲舉年底的市長選舉為例,越來越多候選人必須任用年輕人作為幕僚或競選團隊,才能跟新世代溝通,而新世代也不再追求過去既定的成功範本,越來越多人以自我價值實現為目標去努力。「科技變化太快了,五年後的科技可能和現在截然不同,擁有開放的心態,不脫離世界真實的運作,」與世界同步也要和內心同步,「適時與世隔絕沈澱、反思當前生活狀態,才不會變得像機器一樣空轉。認識自己是最重要但也最難的。」

 

在成功當上教師前,「很多實驗教育單位我都有去嘗試,當你知道自己很努力,卻沒有收到錄取通知時非常沮喪,因為我很想要得到那個位置。」即使不如預期、當下感到痛苦,「至少給自己的努力一個掌聲,也祝福別人得到這個機會。」說到每一次的過程都是一種學習,「失敗的經驗一定比成功多嘛,屢敗屢戰從失敗中學習、繼續生活。這件事對我也很難,不是每項都做得到,是自己還在追求的理想價值,但時刻保持這種思維,就不容易太偏離。」同時謝睿哲不忘透露自己積極的行動背後,其實有缺乏釐清細節的另一面,常常是憑著一股熱情就往前衝了。他專注分享的目光很熱,能看見謙虛也和那四項特質昇華成對自我的要求。

 

|危機與焦慮常會成為下一次機會的起點

圖/斯里蘭卡聖山亞當山山頂,一早山勢與彩虹映入眼前(謝睿哲提供)

過去的種種經驗讓謝睿哲越來越明白,「和跨文化、跨種族的人溝通是很迷人的事情。過去以旅行的方式接觸人群,未來希望能和不同背景的人共事。工作和旅行不一樣,旅行是遇到一群人彼此聊天、了解而成為朋友;工作則是一群人有共同目標去努力完成,挑戰更大。」因為來自不同背景卻有辦法將一件事做好,這不是很精彩嗎?從他的興奮,隱約能聽嗅出謝睿哲對於世界的躍躍欲試。每一個危機都可能是轉機,每一次焦慮都是我們對自己現有狀態的不滿足,他會去挖掘恐懼和難過背後的根本原因,找出來好好與它們面對面,才能好好地做出最符合當下狀態的選擇。

 

「人生如果活到八十歲,花半年一年去探索真的影響很大嗎?我也會焦慮,但焦慮可以變成更積極的態度,透過焦慮更認識自己,去找內心的聲音,做出不一樣的行動。永遠找尋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態,儘管我也沒辦法總是做到,但至少要嘗試。」當一個人走出去看見世界,想法和立場會隨著環境不斷改變,謝睿哲認為讓討論的空間永遠存在,讓自己能包容對立的聲音、追求成長的機會,才是他最希望傳達的價值觀。

 

總結給大學生和新鮮人的參考建議,謝睿哲回顧三年的工作經驗,對於大學生常有的迷惘,他說「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又不行動是不負責任的!為自己負起責任,無論現在是什麼狀態,大學是人生中難得可以往前衝的階段,體驗生活、累積經驗,去探索、追求、實現現在最想做的事」,因為當你踏入社會,生活會接二連三的追著你跑,很難再有機會去好好感受每一次選擇。當如果每個經驗都是一個點,連起來就有可能找到真正的熱情所在。

 

「現在找到工作是容易的,找到喜歡的工作、更好的舞台是要花時間而且有挑戰的。如果目前不受經濟受限,政府提供很多資源去嘗試你曾經想學的領域;如果緊急需要經濟支持,記得在正職以外,永遠提供自己時間去嘗試別的可能。過去我在上班時間外挪出六日參加教育師資培訓,花很多時間也非常累,你一定會比別人辛苦,但絕對值得。」

 

圖/馬拉威的卡龍加,一早漁民已捕魚完返回海岸邊的景象(謝睿哲提供)

不論下一步是為台灣公共事務盡一份力,還是奔向國際闖盪,秉持著「開放的心態,不排斥就去嘗試,很多機會是緣分。」大學打籃球常掛在嘴邊要大家「卡位扎實」,讓扎實這個綽號伴隨謝睿哲至今,也許他正向樂觀的扎實度,會延續到下一個階段,一如既往地往世界投注他的真實。

 

採訪攝影編輯/戴瑀萱

 

機會攻略:WowAfrica 阿非卡粉專

  • 機會類型:海外職缺
  • 機會地點:非洲
  • 申請時間:不定期
  • 申請資格:依職缺公告
  • 應備資料:依職缺公告
  • 申請流程:WowAfrica 阿非卡官網>職缺資訊>Email或依公告

相關文章:

【志工:坦尚尼亞醫療服務】鄭若文:發現自己的缺乏,再次出征依然滾燙
【競賽:創意遊中華】傅鈺崴:一定要再次出走,創造更多好故事
Skyline - 地表上最挺青年的國際機會平台
Skyline致力於幫助台灣青年與國際機會建立連結,透過海外機會的匯流和跨國人才的培育,改善台灣國際人才發展的環境。 我們相信跟世界交會的方式有很多,透過各種形式的國際參與,成為跨國人才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前往官方網站尋找國際機會→https://skyline.tw/
RELATED ARTICLE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