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掌村,位於清邁的東北邊,是這次林佑諭前往的服務據點。
萊掌村是其中一個村落,而散佈於泰國北部(清邁府、清萊府、湄豐頌府)約有近百個華人村落,在這裡,多數的華人沒有居留證,同時在物資缺乏的問題下,生活條件並不如臺灣富裕。
但大多數的華人村落為了讓子女學習中文,幾乎所有村落都想設置中文學校,卻也不一定被泰國政府承認,是如同「中文補習班」的存在。
從原本將面臨倒閉的9人華語學校,到至今120多位學生,由協會撐起的硬朗不可忽視,而在一帶一路的政策帶領下,這些雲南漢族的後代子女們,在這間華語學校學習,貿易環境興起的語言需求,更是後代子女可以翻身的重要機會。
泰北,看似沒有目的性的前進方式,是動機最單純的過程
今年大三的林佑諭,在經費許可的前提下,決定趁暑假隻身前往泰國泰北。
透過臉書瀏覽發現了學校提供的機會後,積極準備的她也帶著雀躍的心情搭上飛機,除了想出國之外,她更期待的是能透過這此的志工服務,認識別人也認識自己,夥伴們為同一件事情而努力付出時,那樣單純的動機而又美好的過程,是她所嚮往的。
行前訓練告訴他們要過原始生活:不時的斷電、缺水,以及生活不便都要做好心理準備。但後來去到當地後,林佑諭發現其實沒那麼糟,也在上批志工的提醒下,裝備了手袖,帽子、口罩、雨鞋等,準備好迎接除了教學工作以外的苦力:堆土牆。
沒有篩選志工的起承轉
在當地的生活非常規律,從國中至研究所都有的近30位志工們,分工合作完成這為期兩週的教學及彩繪牆壁、後勤食物等工作。
後勤組採買當地食材、繪牆組盡情揮灑、校園組的林佑諭也在每天的下午三點~五點,積極替她負責的四位小六學生備課,和嘉義高中的夥伴一同討論進度,一切都還算盡善盡美之際,團隊終究產生了爭執與抱怨。
林佑諭說,在年齡層有差距的團隊執行任務本身就是個挑戰,並且在沒有篩選服務動機的機制下聚集而來的志工們,更容易產生衝突。
不要看別人說了什麼,要看那個人做了什麼
林佑諭說,每天都有2-3位Day leader主責當日的服務安排,她也趁擔任Day leader之時,在這個公開場合將看見的問題指出,並讓所有志工互相對話,希望能免去成為茶餘飯後的八卦。對她來說,這是第一次鼓起勇氣去做一件可能會被討厭的事情,但結果卻意外的好,磨合後的志工們,在這裡有了一個比較美好的小結局。
相輔相成的教學過程
在這次的服務中,華語教學是主要任務。
「教書過程中,不能抱有太大期待!」林佑諭帶著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這麼說著。
小朋友買不買單,都是教學過程中必須承擔的,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教學夥伴必須共同前進,也是她在這次過程中遇到的挑戰。
「我的夥伴還在念嘉中,在教學上比較希望一步一腳印,給學生紮實的教學。」而她則是希望小孩開心地來學習就好,不要給他們太大壓力。
有一次,她的嘉中夥伴決定給孩子們寫長達150字的作文,(但其實光是20字的問答題就會有不少文法不當或者錯字問題),並且給予完整的40分鐘課堂時間寫作,內容是直敘家庭以及自己,沒想到小朋友們認真地達成了!
個性與教學方式互補的他們,在磨合的過程固然不舒服,卻成了林佑諭在這段期間最大的收穫之一。
家訪的感動與省思
在過去還未曾有過小六學生讓老師到家中進行訪問的前提下,這件事的發生給了林佑諭一個大大的肯定,害羞的青春期階段,讓學校老師到家中無非是種讓自己尷尬的選擇,然而在這裡,小朋友們讓它發生了。
讓林佑諭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位學生的家,是臺灣人蓋的,媽媽說,他很感謝臺灣讓他們有家。
而雖家訪過程僅能夠過小朋友來溝通,也不免讓她察覺東方人的謙虛展現在學生家長身上,正當小朋友興奮的回答著林佑諭,未來想當導遊時,媽媽不客氣地回應著:「唉呀這孩子沒那麼厲害啦!以後要來種田啦!」
在仍以第一級產業為核心,家家種咖啡、養雞、豬的環境下,長輩雖讓孩子們來這裡學習華語,卻也默許著下一代看似比較有保障的選擇。
0.1的衝突 99%的感動
在星期六的最後一堂課,學生們拉著林佑諭與她的夥伴說要畫黑板,正當她看著那些孩子們在黑板上畫的卡通人物和手遊的的插圖時,忽然發現底下有排害羞靦腆的紅色中文字:「老師要回台灣了,我們會想你們。」於是,林佑諭便潸然地哭了。
「小朋友柔軟度是很大的,雖然平常很害羞,但唱歌時卻放好開。如果以後我生的孩子跟她們一樣可愛,那我也想來生!」林佑諭帶著思念語氣漫漫地說著,她對比著其他志工帶的幼幼班小朋友要吼著上課,卻能得到好多小禮物的回饋,卻也藏不住這些小六孩子給她的驕傲。
在泰北,她看見的是孩子們帶給她的感動和成長,與夥伴共識的衝突瞬間渺小的微不足道。她說,學會放下原本對這世界以為的了解,就是最大的收穫。
學會放下原本對這世界以為的了解
參與志工的心態真的很重要,放歪了,不僅痛苦,也會影響到周遭的人。「而這也是最糟糕的部分。」林佑諭摸著自己的良心憤憤地說著。
「除此之外,認真也相當重要,心口不一便沒有意義!放下原本的樣子,才不會累!在泰北,基本需求不好,缺水缺電,若不退一步想,接受這裡原本的環境,意識到是本來住的環境太好,能量遲早會耗盡。」
這也是她給想參與國際海外志工的同學們很大的忠告,並且也期待大家能夠透過這些學習,在產生更大的連結後,將你所學到的東西給出去,然後等待有一天驚喜的回歸。
試著當一個不知道後果的人吧!
「在18歲前,我不知道我是誰。除了朋友之外就是唸書,台灣的教育也沒有跟我講過要去找未來的方向。」
她說,一直到主動參與活動跟交流後才發現,很多人也都在摸索自己,再進一步發現,也有很多人害怕去當領導者或改變自己影響身邊的人。
「不要怕,試著當一個不知道後果的人,當個傻子吧!」
未來,林佑諭也希望能夠到海外累積培養經驗以及能力。沒有包袱的接受來自年紀輕,要極力避免未來長大後社會所設下的SOP、用簡單的個性去交流、讓善良的自己去找真心。
文字/楊孟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