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筆寫這篇專訪文時,我不斷思考Elise現在身處的紐約該會是什麼樣子,Frank Sinatra口中那首老紐約人都能哼上一段的<New York, New York>,歌中傳遞的輕快旋律與經濟起飛一片欣欣向榮的紐約氛圍,在近期疫情的肆虐之下,那樣的紐約印象似乎也漸漸不見蹤影。
就像是一夕之間被拔掉了魔幻的濾鏡,恐慌、不安、害怕、經濟蕭條,這些人們微小的情緒因子佈滿了整座城市。時代廣場、第五大道、美術館等觀光景點空無一人,紐約市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靜謐。
專訪Elise時,正巧是她居家隔離的時段。眉上的齊劉海和自然垂在肩上的黑色捲髮,白皙的皮膚和清澈的雙眼,如今是她待在紐約的第三年。台大中文系畢業後接著讀了中文所,求學階段就一直認定自己未來會是一位教授,然學術之路遇到困難,再加上自己對於這條路的重新檢視,Elise選擇了另一個看似與中文搭不上邊,實際上卻緊密相連的領域:時尚。
就這樣隻身一人拎著一只大行李箱,飛越半個地球來到了所有人夢寐以求的城市:紐約。從漫步在椰林大道、苦思於知識淵洋中的普通學生,一步步走成了踩著高跟鞋,頻繁出沒在時尚圈的幹練女子。但是,脫離了那些不得不交際的工作場域,更多時候Elise是一位沈默的觀察者,一字一字的打下她對紐約時尚圈裡的文化觀察。Elise微微笑著說她是個難訪的人:「我不是一個善於說話和表達自己的人,很多時候我都是用文字傳遞我想說的。」
從中文到時尚
「那時候我真的覺得以後自己是教授。」但是越往中文的領域深入鑽研,內心的糾結與懷疑卻越趨頻繁,當時Elise得到在EVERYDAY OBJECT實習的機會,像是個轉捩點,她開始思考有沒有與中文相關,自己剛好又一直充滿興趣的另一條路可以走。「上網查了一下,發現紐約好像有許多時尚學院的課都很不錯,剛好我自己也蠻有興趣的。」順利的申請上紐約Parsons時尚設計學院的時尚研究學程後,在紐約的生活就這樣展開了。
正因為她走上了這條與眾不同的路,私訊夾裡總是會有幾則詢問「要怎麼樣才可以進入時尚產業呢?」、「要進時尚產業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與特質呢?」,對於這些問題,Elise精煉的說:「時尚產業很大,你想要進入哪個部門?」針對不同的工作領域,所需要具備的能力理所當然大不相同,「廣泛來說,語言必須在水準之上,也必須要有開放的心態,不要預設太多。」在一個實戰經驗重於教育程度的領域,時尚圈的每一次工作經驗都得來不益,然而問起後不後悔就讀時尚學程,Elise的答案卻是相當肯定的:「不後悔。」
時尚學程內的平行時空
因為申請的是偏向理論派的學程,很多課堂內容早在台灣時就學過,所以一路讀起來都還算輕鬆順遂,Elise分享了許多課堂上發生的趣事,「我之前很喜歡的一堂課是時尚文化,這堂課大家會一起探討Prada和Gucci設計出黑臉猴子以及黑臉毛衣、Dior 的Sauvage 香水以強尼戴普為代言人,其背後的文化含義,和其所觸犯的種族歧視禁忌。」在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學生的討論場域中,共同思考設計誕生後所會涉及的文化、社會問題,你不難發現部分人的價值觀與自己甚是接近,但亦有些想法會讓Elise不禁懷疑,「我們確定沒有生活在平行時空嗎?」
「舉個例子來說,某一次,在聽完紐約訂製西裝品牌 Bindle & Keep 創辦人的演講後,討論主題聚焦在體型與設計上,班上有位金髮白人的義大利女生說:『我覺得不同品牌還是會以它國家的人民為設計的準則,以 Gucci 來說好了,它的設計考量就是以義大利人為中心。義大利只有像我這樣的白人,沒有黑人,黑人都在路邊賣假貨!⋯⋯』往後的許多討論也都還有很多類似的言論。」從一開始的不可置信,Elise漸漸的清楚與其說是刻意的歧視,這些「觀念」早已根深柢固的在她心中,而這些她所認知到的所有知識,建構出了一個無法接納其他聲音的封閉世界。
課堂上透過同學間針對不同議題的討論,Elise說:「在這樣的場域中,你可以看見不同文化之間,大家的觀念和思考模式有什麼不同。」而這樣一來一往的辯論中,都讓未來面對每一種不同聲音時,能以更優雅的姿態傾聽與接納。
時尚是個華麗而蒼涼的產業
或許要真正待過的人才會懂得,時尚產業並非像是電影中人人踩著高跟鞋、手裡提著名牌包的夢幻樣子。談起自己在紐約求職的過程,Elise說:「其實真的不好找,公司都想找有過本地經驗的人。」後來經過一番努力得到了三份實習,在時尚界的公關行銷領域待了好一陣子。
雖然走的不算快,但是一直以來都往正確的方向一步步前進,如今經常受邀到各品牌大秀的Elise,回想起初踏入時尚領域,對一切都仍充滿魔幻憧憬的時光,「有一次老闆臨時要我送衣服去Gigi Hadid造型師的工作室,當時在計程車上我就一直想等等該不會見到明星本人!」很難描述心裏的澎湃,但是那些原本透過影視媒體才能接觸到的人事物,如今離自己又更近了一些,雖然最後沒有見到Gigi Hadid本人,但這次經驗卻著實在Elise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在異地工作也不全然是時時刻刻充滿驚喜與成長,工作日常中處處是碰壁,受過的委屈與零碎挫折堆疊起來想必也是相當可觀,細數那些挫折,Elise微微皺起眉,「雖然我覺得我的英文已經說的不錯了,但是當情況一急起來,還是很容易打結,而且沒有人有時間好好聽你說完。」不僅語言,文化差異、思維差異、一些細小的事情常會使人過度在意和沮喪。養成一位專業時尚工作者的過程,似乎就像是把原來對於這個領域的天真熱情澆化成銳利冰冷的觀點。
理想生活樣貌
「希望能夠從容的面對每一件事。」Elise簡單的說了她理想生活的樣貌。在步調快速的時尚領域中,Elise也正在摸索自己的方向,「希望未來可以朝著那個方向,慢慢往前。」相比在社群上的文字,Elise本人又更加冷靜了一些,即便未來的輪廓仍舊模糊,但在紐約這座城市中,這位來自台灣的女生,仍會持續的寫下自己的觀察。
Elise似乎走上了與他人不同的路,但無形中卻也成了許多人心中的指標。她說:“If you want something you’ve never had, you must do something you’ve never done.”
想看更多Elise的「紐約時尚圈裡的文化觀察」嗎?快去Follow她吧!
Elise IG:https://www.instagram.com/eliseai/?hl=zh-tw
Elise 部落格 The Kaleidoscope:https://eliseay.com/
來 Skyline IG看看關於 Elise的“This or That”!我們的IG: 還有更多夥伴的故事喔!快在IG上追蹤#一百次出走!
喜歡這週的故事嗎?
一百次出走邀請各行各業具有精彩海外經驗的夥伴們,第一手分享他們真實的海外經歷,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一位海外咖,歡迎推薦給我們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