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逐浪世代【Skyline 逐浪世代:臉書Facebook產品經理Gordon】

【Skyline 逐浪世代:臉書Facebook產品經理Gordon

旅居美國加拿大十多年的產品經理,現職於Facebook負責全球朋友圈的使用體驗,也在新創公司漸強實驗室(台灣最強的LINE marketing SaaS)擔任產品顧問。之前在Microsoft的Dynamics 365、Bing Ads、以及近來最火紅的 Microsoft Teams 負責產品管理。也曾在小公司帶領 designers, data scientists 等團隊。總覺得「有Product Sense的工程師很可怕」、「條條大路通PM」、以及「人人都需要一個職涯使命」。

畢業於 UBC Computer Science 研究所,專攻UX / HCI。台大資訊工程學系畢業,輔經濟系。

求學生涯中,那些影響成為PM的故事

在學期間,Gordon加入了多個社團,詞曲創作社、AIESEC、手語社等等,他回憶,儘管每個社團他最後都當到了幹部,但是卻發現身邊每一個認真鑽研某一專業的人都比自己厲害的多,非常佩服術業有專攻的人,也影響了他後來在當PM時,總是會放心地讓工程師與其他部門發揮自己所長。

同時他也嘗試了很多實習,在智邦科技、台灣微軟、HP及聯強國際等等,嘗試了軟體工程師、董事長助理、物流PM,其中在HP的經歷最讓他印象深刻,他分享到,當時HP的董事長(Rosemary Ho)派給他分析網路相簿容量的未來發展,當時Gordon的結論是認為這個需求會持續上升,並且在隨著董事長去拜訪某電信公司尋求合作的過程中,他見識到了在開發產品陌生客戶時,不一定需要與對方強調產品的優勢,而是透過研究分析出相關的未來趨勢,找到客戶未來可能需要的產品功能,再去做協商。

這段經歷影響了Gordon在產品開發時的邏輯,他認為要「從產品的使用者角度出發,先行找到痛點」,最後再逐步推回如何優化產品的功能或是使用者體驗等等。

當盒子裡有很多巧克力,最後選擇PM的決定性因素

當初他在加拿大攻讀碩士,參加校園徵才時,無論是UX designer, UX researcher, software engineer, QA, PM,他都可以申請。不過很幸運的,當時在與微軟負責徵才的PM深聊後,他才發現喜歡多方嘗試的自己更適合當一位PM,也在面試時,除了因為想要了解微軟是什麼、PM是什麼、產品為什麼這樣設計,做了深入的研究,在加上面試的過程中與面試官的晤談中,發現自己當PM比當工程師更有興趣。

在訪談的過程中,Gordon提到當初畢業後在前往加拿大攻讀碩士前的一個小插曲。其實在等放榜時,他也去應徵上了一間遊戲公司的工程師,而他最後選擇出國念書的原因有幾個:一是他比較自己在拿到兩者offer的興奮程度,二是因為Gordon未來更想要去美加這樣的大市場發展。最後他也給現在正為要考研還是先工作的年輕人一點思考方向,他認為「若有清楚想鑽研的學術方向或目的,建議可以考取相關的研究所;反之則建議先工作,透過工作經驗的累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位跟發展。」

條條大路通PM,而他的PM風格是,Energetic, Genuine, Organized

Gordon提到,每一位PM在對待自己的產品時,都會給產品一個目標,因此如何在產品發展中,保持Energetic熱忱與活力,直到達到目標,是非常重要的;而Genuine則是真誠,只要讓團隊成員都致力於相同目標,每個人都努力的解決相同問題,並且真誠的對待彼此,就可以創造產品更多的價值,同時也增加團隊的快樂程度;最後是Organized,畢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Gordon認為隨時將工作內容或是新奇的想法寫下來是重要的,這個習慣也讓他過去在微軟工作時,留下了該部門新進員工的必讀訓練手則。

但工作都無可避免的會出現倦怠期,Gordon說,最好的方式就是休息,無論是玩手機、爬山等等都很好,畢竟在高壓的狀態下久了,就算仍堅守在岡位上,產出效率也會降低,他也分享重拾熱情的方式:「找到初衷,找到蘿蔔。」也就是找到你最初做這個產品的理由,可能是喜歡使用者用了很滿意的微笑,也可能是你就是想透過產品的KPI來幫助你升遷。

資工系與非相關背景的優劣分析

Gordon認為,身為一位資訊工程系的PM,儘管在程式設計的能力不及其他工程師,但因為來自資工系,語言比較合,大部分工程師會先對你更加信任,PM本身也會更理解說工程師心裡想的是什麼,溝通上會更加順利。

不過也有一些劣勢,如果是一位程式設計能力很強的PM,很容易對團隊中的工程師產生不信任感,進而拖沓其他進度,同時減少工程師學習的機會。換言之,非資訊背景的PM也有優勢,因為不在資工系的同溫層,比較能練習換位思考,激盪出比較不同的思考與切入點,賦予團隊新的價值。

工作中的困難解決術,就是找到人的利益共同點

在跨部門溝通時,需要透過了解不同部門負責的區塊,權衡不同部門的利益,並解決部門間的利益衝突,進而建立跨部門的統一共識,而且,想辦法找出負責人的個人誘因是甚麼。有一次,因為組織的行政程序繁複,讓產品部門無法迅速了解產品使用者的使用狀況,在了解各業務部門的需求後,找到一起說服公司高層的方法,成功讓產品部門跟工程師能在業務跟行銷的推導下,直接與第一線使用者接觸,有效率的解決產品溝通的問題。

PM思維模式訓練:Prioritization、Clarity、Framework

Gordon認為,PM可以是一般大眾熟知的專案管理、產品經理、產品開發或是產品行銷等等,不同企業甚至不同的產品成熟度會需要對應的PM能力,而這些不同的定義下,他總結出PM應該要三個基本功:

「Prioritization,評估問題在現在解決與未來解決的差異,進而將問題做出解決的優先排序;

Clarity,也就是溝通的清晰度,是否能在短時間清楚傳達歸納想法;

Framework,建立清楚的問題思考邏輯的架構,遠比最終結果更重要」

在訪談中,Gordon也對framework這項能力做舉例,可以試想,今天你要去夏威夷旅遊,你在準備前往夏威夷需要的相關物品,會如何去思考需要什麼?一、環顧房間四周,覺得這些東西去夏威夷時會派上用場的就放進行李箱;二、思考你在夏威夷每一個小時的行程會需要的物品,然後在把這些需要的東西放進行李箱中。很顯然第二個方式考慮的會更全面,這也是Gordon認為PM其實最需要考慮的是,怎麼去想這個問題,為什麼這會是一個問題,用什麼的邏輯去想到問題的解決方法,而不僅僅是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Gordon有一個推薦的framework就是「五問法」。面對一個問題,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沿著因果關係,推論出根本原因。這個五問法可以應用在很多地方,例如為什麼產品這樣設計?為什麼策略這樣訂?為什麼流程這樣走?為什麼使用者有這樣的需求?為什麼部門文化這樣發展?為什麼員工或老闆這樣反應?「當大家都在埋頭苦幹時,PM就要負責當個駕駛或導遊,釐清為什麼我們在做甚麼」

忙碌的PM也有自己專屬的精進模式:省思、要feedback

Gordon強調,對自己的行為作出省思,思考部門如何做得更好,透過省思就可以迅速修正那些自己可以發現的問題。但他也提及,其實許多問題中自己是存在盲區的,因此「跟他人要Feedback很重要」。無論是好是壞,畢竟對方願意承受批判你的尷尬,變相的表示對方真的認為這件事很重要,需要被改進。

不過,要Feedback這件事可能會對方因為和你是好朋友或者不熟,話語上大部分顯得保守,在這裡Gordon有分享一個心法,他建議可以把「可以請你給我關於00工作的feedback」改為三個小問題(這個是著名的feedback的一種「framework」),

「What should I continue doing? 」

「What should I start doing?」

「What should I stop doing?」

這樣的好處在於對方不會認為你希望他講出好聽的話,而是想要回到問題本身,也除去問題本身對人的攻擊性,表示出你是更在乎那件事情的處理方式。

前往美加的動機

分享中Gordon提到,他是一個行事風格較為洋派的一個人,在當時的認知下,美國的就業市場相對廣大,影響力也相對深遠,而加拿大在學費上較為便宜,且在擁有美國經驗後,可以更好的去其他地區發展,因此最後前往加拿大攻讀碩士。

給想前往海外發展的你:「萬事俱備,只欠效率溝通」

在現今強烈競爭的環境下,Gordon仍鼓勵台灣的青年學子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標,台灣人真的很強,也很有衝勁,去哪裡都可以發光發熱。他也強調在前往美加時,可以先練習如何有效溝通。第一點是「破題」,他建議可以先練習如何破題,在美國尤其是內部溝通上,大家會更習慣溝通時先講出重點,而不是前面設計鋪陳後再進入正題;第二是「篩選」,篩選說話的內容,與其一股腦將自己的想法全盤托出,不如針對對方需要知道的內容整理好後再提供;第三是「乒乓」,相對傳統一般企業中,由上而下的單向工作模式,在美國,更傾向是討論型。例如員工在回報時不僅是回報工作完成度,會同時闡述自己對該任務的理解,並點出需要上級回應的地方,上級想要發布號令,也會用討論的方式,一方面確認員工認同、也讓大家可以補強漏洞。在一來一往中,可以更切中問題的核心,創造雙贏。當然,要在台灣練兵或發展,現在機會也比以往好很多,例如MarTech Startup「漸強實驗室」https://www.cresclab.com/ 就是個不錯的選擇 🙂

講座資訊|從微軟到臉書,PM如何做自己的永動機

Skyline - 地表上最挺青年的國際機會平台
Skyline致力於幫助台灣青年與國際機會建立連結,透過海外機會的匯流和跨國人才的培育,改善台灣國際人才發展的環境。 我們相信跟世界交會的方式有很多,透過各種形式的國際參與,成為跨國人才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前往官方網站尋找國際機會→https://skyline.tw/
RELATED ARTICLE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