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特別企劃收起你的憐憫,去同理|李牧宜 ✕地平線Horizon

收起你的憐憫,去同理|李牧宜 ✕地平線Horizon

哈囉大家好~我是Luna

很榮幸能在5/2擔任Skyline/地平線的活動特派員,參與《公益講座|前瞻東協:女力時代,在國際移動中思索移民議題–李牧宜》的講座😊

講座是由1997年來台升學的香港僑生 李三才先生 所創立的「就諦學堂」主辦。創辦人 李三才先生 以傑出的社會企業家為職志,成立了公益性質的「就諦學堂」,追求成為一個協助台灣年輕人認識東協的優質教育機溝。除了獎學金及公益基金,也提供台灣民眾免費學習東南亞語言,以此方式,讓更多台灣民眾能夠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更認識亞洲各國的風俗民情與文化政治

而講師 李牧宜 ,為《我在飛機上學會的事》作者。在2019年前往英國倫敦攻讀人權碩士,並主動申請至英國最大規模的家暴防治組織Refuge擔任實習研究員,除了得以參與修法遊說與政策倡議(英國《家庭暴力法案》草案國會遊說),更近距離觀察到了倫敦封城下家暴現象的嚴峻。​

這篇文章,我以講師牧宜在講座上的分享,結合我自身獲得的啟發,整理出「階級意識」、「反文化衝擊」、「救援與侵略」、「自覺與培力」、「權力不對等」五點,來分享本次講座的重點摘要及聽講心得~有興趣了解的朋友們就繼續看下去吧!​

​​

📌階級意識|印尼女孩Anny:我以為比較高的人不會想跟比較低的人說話……

「姊姊~Addie跟我講話耶!可是他是開飛機的,我只是來幫忙阿罵的,他為什麼要跟我講話?」——牧宜家中的印尼女孩Anny

​牧宜在講座一開始就和我們分享了她與家中印尼移工之間的小故事。

一次與機長同乘公司接駁客車的契機,讓Anny和這位同樣來自印尼的機長聊上了天,而離開家門口後Anny的訊息,卻讓牧宜認識到:原來,印尼移工不只會對台灣人產生階級意識,即便同為印尼人,這樣的情況仍然存在。

其實反觀台灣人自己,也會在面對不同性質的族群時(例如比你有錢、在某個領域比你擁有更多的名望的人),產生階級意識——這種「自主性劃分階級」的現象,似乎不分種族、國家、性別。

但是你有去思考過,這種價值觀的形成,從何而來嗎?這個問題拋給大家,它值得花時間被慢慢思考。

我們可以先試著討論:「階級意識的出現」為何需要被重視?

——我認為這是因為它後續可能會延伸的很多後果,例如:暴力。

這大概源自於人都需要一些價值感,所以當自己在另一個人或場域中,感受到了被壓迫、被輕視,而又不能直視自身,發掘或開發自己的價值,他便很有可能透過對比他更弱勢的對象施暴(包括但不限於經濟暴力、肢體暴力、性暴力),來獲得一種「把生活按在地上磨擦的快感」,並且很有可能,他們也不會為此感到歉疚,因為他們會認為——「這是生活欠他的」。

然而,如此一來,暴力與壓迫,將永不止息。

(這段論述結合我自己觀看一部「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美國式犯罪》又譯《美國田園下的罪惡》的觀後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尋來看)

📌反文化衝擊|我們到底在期待什麼?善意的果實真的是甜美的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反文化衝擊」這個名詞,但我自己在這次的演講前沒聽過(知識盲區💦),所以這裡先簡單說明一下。

「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是你離開家鄉到外地居住,因各種文化差異導致的不適應;而「反文化衝擊(anti-culture shock)」則是你在外地長居,並融入了當地,甚至吸收、認同了對方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後,回到家鄉,對自己原來所屬的文化感到不適應。

(👇正片開始~)

牧宜接著和我們分享她在安妮和伊卡身上所觀察到的「反文化衝擊」現象。

「我們喜歡帶她一起全家旅遊、帶她認識台灣文化、教她中文,聰慧的她學習能力非常快,每天用中文寫日記。常飛印尼的我,喜歡幫她買些家鄉零嘴讓他解解思鄉之愁。」

牧宜和牧媽對家裡的女孩們都非常好。

因為心疼伊卡都沒給自己留下任何薪水,全匯給在印尼的家人,牧媽總會跟伊卡說,要為自己多想一點。漸漸地,伊卡匯回去的錢越來越少,這在牧媽眼裡是長大、是欣慰,但另一方面卻是伊卡家人的不諒解。

安妮則是在牧宜的基督教家庭裡,認識到原來信仰的宗教是可以「選擇」的,原來除了阿拉還有其他的神。

然而,即便只是對其他的宗教產生了好奇,對安妮的家人來說,仍然是對阿拉的大不敬。

在融入台灣家庭的過程裡,他們也會有非常多的掙扎。

就像那句蘇格拉底說的:「你要當快樂的豬,還是當痛苦的哲學家?」其實我們當然可以當快樂的哲學家!只是從理所當然中覺醒,認知到自.己.原來是有.選.擇的一開始,除了驚喜,往往還會有茫然,因為你第一次使用這個能力,你「不知道怎麼做選擇」,你甚至有往日的羈絆與牽掛,你甚至,可能對想改變的現況無能為力——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魯迅,《吶喊》自序

📌救援與侵略|「救援」是否是一種包裹著糖衣的「侵略」

分享一個關於「救援與侵略」的小故事吧。

牧宜說,她在寫碩士論文時看到一則文獻,內容是講述一位英國研究員到泰國邊境的觀光區待二十年所觀察到的現象。

當地有非常多性工作者,大部分為女性。研究人員觀察到,國際救援團體總想著將這些青少年們「帶離」這裡,認為這樣的工作是難以被接受的,是罪惡的。但經歷了漫長時間的觀察,研究員卻覺得,這些自以為是的「以拯救他人的心態去拯救他們認為該被拯救的人們」非常可笑。

首先,這是青少年家人們長久以來的經濟來源,將青少年「帶離」這裡後,他們的家人呢?

你認為你阻止了一場悲劇,事實上,這可能是另一場悲劇的開端。

救援真的是絕對正確的事?從事性工作真的是絕對錯誤的事?

他們,那些你認為該被拯救的人,真的覺得你的行為對他們的人生有幫助嗎?

還是,你只是將他們,從一個地獄帶到了另一個地獄?

📌自覺與培力|請讓他們自己選擇

或許,有心參與人道救援的我們,更應該做的是讓他們產生自覺,讓他們知道「世界上還有其他的選擇」,並幫助他們培養實踐選擇的能力。

成熟的大人應該是知道,每個選擇背後都有無奈,尊重它、不指教、不批判、不過度干涉。

「女兒從4歲開始就要開始經歷和母親分離兩地的日子,已經有自己被拋棄的感覺,已經好幾個月都拒絕和母親視訊。」——牧宜家的第三位移工賈娜的丈夫

從複利效應的觀點來看,你不需要做到溫柔已待,只要不傳承悲劇苦難,就已經為這個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

📌​權力不對等|很多問題的根本或許是結構性問題,而這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許多

話不多說,先上講者提供的數據:

「在英國封城期間,流落街頭的婦女和孩子急遽增加;Refuge兩週內緊急求助電話增加25%;有8位女性在家中被自己伴侶 / 前伴侶謀殺;造訪Refuge網站求救資訊的流量暴增7倍(700%)。」

家,竟然成為了比超級病毒還可怕的煉獄。

我很喜歡牧宜對家暴可怕之處的形容

:「它是穿著睡衣就能實施的犯罪。」

這時候你可能就會問了,這些受暴者(多數為女性、孩子)為何不離開家呢?嗯……因為他們離不開,而離不開的原因,有很多。

情感上的依附、經濟上的依附……歸根究柢,是各種各樣的權力不平等。但在眾多因素中,Refuge很早就觀察到「經濟權力的不對等」是一個可以藉由法案增修被著手改善的。

這也是為什麼Refuge在《家庭暴力法案》草案國會遊說中,會提出「統一福利救濟金(Universal Credit separate payments, 5-week delay)」修法。因為這個瑕疵政策很可能間接導致了家暴加劇。

怎麼說呢?

因為這個救濟金只能匯到一個戶頭。

而根據Refuge所獲得的官方資料,領取救濟金的戶頭持有者通常都是男性。

大家可以先試著想想看,這背後可能隱含什麼危機,或反映了什麼?

——弱勢家庭中的男性,通常擁有較高的經濟掌控度。

——但根據統計,經濟狀況不穩定的弱勢移民女性比例,遠高於男性。

可想而知,當女性本身經濟狀況不穩定的情況下,又沒有救濟金的援助,要脫離讓她感到痛苦的環境有多艱難——「離開了,我能去哪裡,怎麼活下去?」。

讓我們再把鏡頭切換回台灣寶島上。

有人想過,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逃跑移工嗎?

講座主持人周璟慧告訴我們,這是因為「他們不能自由轉換雇主」。

聽到的當下我非常震驚,因為這等於是限制了人身自由啊!這不是違憲嗎?

先別說遇到不喜歡的工作環境,就算是遇到壞老闆他們也不能自己遞上辭呈就瀟灑離開,那無怪乎會有那麼多的逃跑移工!

說到這,大家也別忘了,「當你以憐憫同情作為與他們接觸的前提,這也是一種權力不對等」。

牧宜說,Refuge接緊急電話的主管們跟求助者通話時的第一句話,都是對他們說:「你辛苦了」、「你很棒」、「你經歷這些,你擁有比別人更強大的力量」

他們甚至壓根不需要你的憐憫。

他們比你我都強大。

「有這個意識,是去追求了解人權的第一步」

所以,收起你的憐憫,去同理。

用平等的態度去對待,做你能做的,付出你能付出的。

——————————————————————————————————

關於移工雇傭規定可參閱以下兩則來自自由時報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新聞:

🌼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471950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178

——————————————————————————————————

最後的最後想問問屏幕前的你:「你,想改變結構嗎?」

那就先進入結構中成為決策者!或是成為足夠影響決策者的人!很現實,但是「欲點亮黑暗,必先成為黑暗」,認識到這點會讓人感到無力挫敗,可是究竟能否真正地去處理想解決的問題,找到腐爛的根源,像蛀牙時要補牙一樣,挖掉它、根除它、重建它,就看在挫敗之後,你選擇放棄,還是進攻了。

跟大家一點信心吧。講者於2020年參與的英國《家庭暴力法案》草案國會遊說,包含庇護所資金(Funding for support services)、性別定義(Gender Definition)、統一福利救濟金(Universal Credit separate payments, 5-week delay)、性隱私影像侵犯防治(Threats to Share),於2021年4月29日,也就是5天前頒布了。

——————————————————————————————————

目前找不到繁體中文的新聞資料,有興趣的可以參閱英國政府網站和BBC新聞網:

🌻BBC

https://www.bbc.com/news/uk-56945169

🌻GOV.UK

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landmark-domestic-abuse-bill-receives-royalassent

https://www.gov.uk/government/collections/domestic-abuse-bill

——————————————————————————————————

​《人類群星閃耀時》裡〈拜占庭的淪陷:屹立千年之城終被攻破,只因一座被遺忘的城門〉告訴我,「所有的顛覆都是從細微處開始」。

所以啊,看到這裡,害怕自己力量微薄的你還在等什麼呢?🚶‍

動起來!🏃‍去做你想做的事!去改變你想改變的!

.

.

🌙後記:

這篇文章寫了兩天,內容也很多,非常感謝看完的你們,因為我實在不捨得刪掉任何一個字。

如果這篇文章有觸動到你,希望能留言告訴我,或拍手給我鼓勵🥺

(指教也非常歡迎!)送你小紅花🌹(遞)

那我們就下次見啦じゃあね~

Skyline - 地表上最挺青年的國際機會平台
Skyline致力於幫助台灣青年與國際機會建立連結,透過海外機會的匯流和跨國人才的培育,改善台灣國際人才發展的環境。 我們相信跟世界交會的方式有很多,透過各種形式的國際參與,成為跨國人才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前往官方網站尋找國際機會→https://skyline.tw/
RELATED ARTICLE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