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人物

2019 中國實習 x 北京751國際設計周 | 平面設計助理-柯紫婷

中國實習計畫

前言-實習單位

我參加的實習為北京國際設計周-751國際設計節,職稱為平面設計助理。今年的設計節恰巧碰上七十大慶,所有的時程因此提前一個月,展覽也縮短天數,但內容卻不減的要樣樣到位。到工作的地方,就像台灣的松菸文創,是由停產的煤氣廠所改造的,而我所在的位置為“創意產業辦公室”,這裡的每一個單位都在不同棟樓,因此早上需要透過會議電話宣布廠區重要事項及瞭解各處室的工作進度。我們來的時間和往年相同,但相比今年時程又晚了些,因此他們已決定今年的展覽主題為:“城”就美好,城市更新的速度、環保利用再回收等等以情感出發的設計展。

職位介紹

設計節共有十四位實習生,分別為展覽策劃、活動策劃、設計論壇、媒體編輯、平面設計、園區規劃、文書行政、協助設計品商店等八項實習,其中來之前我特別有興趣的是展覽與活動策劃。展覽策劃人數最多共三位實習生,工作內容前期主要為組織策劃展覽主題,並聯繫相關領域設計師,中期統整資料及翻譯文件,後期擬定合同及規劃展場位置等;活動策劃依活動分兩個實習生,一為開幕式和設計之夜策劃,另為園區自行主辦的快閃活動,例:海洋保衛戰等特別企劃;設計論壇和展覽策劃挺相似,區別在於設計師為策展人或演講者,細節包含各國講師的機票、住宿等;媒體編輯顧名思義就是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宣傳此活動,每天預定時間發文,細節包含核對講師資料背景、設計文案修正等;平面設計為所有需對外宣布的資訊、產品加以美化製作;園區規劃是與本次設計節較無關,主要規劃明年度各廠區適合舉辦之活動展覽,甚至是員工下班後的休閒娛樂活動等企劃擬定;文書行政是最不可或缺也是最需要耐心的,確認銀行卡帳戶發工資、設計節加班訂餐、繳交各種合約書到其他處室等。每個人因工作內容不一樣,忙碌的時間點也不同,午休、下班我們會彼此分享工作發生的事情,炫耀各自的主管又餵食了什麼好吃的;到頭來看實習前的自己,對於展覽與活動策劃的幻想以及當平面設計師的憧憬,心中慢慢浮現不一樣的想法,而對於如此嚮往北京這個繁華的城市,親身經歷過後也有了不同的體悟。

工作觀察與紀錄

發想提案 設計篇

北京國際設計周-751國際設計節每年都會有不同的主賓城市,九月十五日為墨西哥國慶日逢中秋及國慶佳節,751聯合主賓城市跨界設計開啟主賓日。我們搜集墨西哥城市相關導視設計結合通用設計七大原則,思考園區內導視需求,延伸推廣夜間園區的新型導視型態。實際走過一次園區的每個角落,發現問題,提出客製化動線的園區導覽,結合線上和線下,希望可以讓進來的遊客清楚了解751園區文化的差異性,並提高活動展覽曝光、增加參與度,非漫無目的地亂走。例如想刺激設計品商店的買氣,就在各路線都推薦遊園的最後抵達設計品商店附近的展場,或是在地圖上人性化地增加走路時間或建議停留時間等……讓地圖不只是一張紙,而是一個參觀的軌跡與感受歷程。

瞭解園區的實際位置與歷年衍生品設計後,我們開始著手思考今年的設計方向,導視設計提出互動導視,結合互聯網與大數據;累積過後,提升用戶體驗,增加線上線下路線推薦及建議用時;地圖極簡化提升連結與紀念價值。一開始我認為去年的地圖建築物辨識性薄弱,實際到達也認不出是哪一棟建築物,必須依賴建築物上的編號才能確認,而我認爲可以像捷運路線圖那樣,呈現相對位置,讓人可以輕易到達。提出後,設計公司則認為,一系列的展覽是必須營造一種環境的氛圍,就像配合主視覺,要有關聯性的感覺,因此還是會以建築物提升地圖氛圍呈現。而線上線下導覽正努力準備著,需要硬體與軟體相互配合,因為比起台灣的文創園區,這裡真的大非常多,來上班一週後,有時候還是會迷路,必須靠導航回辦公室!衍生品製作則提出吉祥物剪影的菜瓜布、手機豆腐頭貼紙等實用性周邊產品,圍繞環保議題與城市更新,增強“城”就美好。在主辦方與設計公司之間切磋磨合著,必須去思考,今年的主題和751的關係為何?為什麼要由我們舉辦?是否能和老廠區有什麼結合的空間與連結?設計部前期的工作量並不多,我到圖書館借了PPT和平面設計相關的書,了解些文字構圖原則、PPT邏輯架構SOP以及製作前後需要注意的事項與標準,為後續的工作做準備。

在書中學習讓簡報變更有邏輯的流程,希望建立一個架構而非單純美化,流程包含「確定主題→構思邏輯→歸納素材→視覺美化→發布檢查」,第一步開始思考
簡報最希望傳遞的核心觀點為何?媒體想要抓住的亮點又為何?而我們清楚知道核心就是讓大家了解751以及參加本次設計節,並擷取活動亮點放置目錄前,有種提前預告讓人期待的作用;接著整理展覽部給的大量展覽資訊,把文化字、把字化表、把表化圖,讓整個資訊脈絡更加清晰;全盤了解後,開始架構目錄,把主題分為六大類,精煉文字再加上品牌識別,增強統一、對齊、層次、分類、平衡、大小、聚焦等美化。

初步擬完簡報大綱後,與策展確認詳細時間地點,把大致排版與脈絡相互溝通;把需要理性分析的數據堆砌圖表變成能刺激大腦感性認知的可視化圖片,簡化、美化並讓媒體了解設計節的核心亮點。「設計師不應該在具體數據上下功夫,而是發揮我們的創意去重點突出數據背後的核心觀點」,這句話是在做簡報時很觸動的心態,因為每個人都會做簡報,為什麼要由設計製作?做出來後是他們想要的還是我們所認為好的設計?這些是在製作過程中所擔憂的,而沒有做的好不好,有沒有創意、脈絡清不清晰才是我該努力的方向,這也是設計專業的美感,需要透過一次一次的磨合完成。

中國實習 x ke01

發想提案 展覽篇

設計節初步策劃中,展覽部和媒體部共同策劃邀請各國設計師參展,項目非常地多,每個展區都有不同的展覽外,每一天的展覽還可能不一樣。展覽部把現有邀請到的設計師用一個故事包裝起來,提出「4R,當公眾在保留( reserve )那些珍貴原始的記憶時,便進一步地開啟關於再利用( recycle )的探索,我們在拒绝(refuse)那些不合理的存在後,再詮釋(restate)美好城市與生活的奥義。」把設計故事分門別類,更具體搜尋國際設計師相關專業,協調安排完成更完整的北京國際設計周-751國際設計節。

原先想像的展覽是從頭到尾策劃位置、特別活動與動線安排等……重新定義策展人與園區策展的差異,而設計更像是一個中間的橋樑,串聯不同設計師的作品做安排規劃。媒體與展覽共同編策我認為是非常好的合作,策展著重展覽深度,媒體把握核心亮點,因為展覽規劃到最後很難發現活動真正的亮點,需要搭配宣傳,用故事方式、感性詞彙才能吸引更多非相關人士參與,當然還有很重要的視覺吸引。八月八號是媒體發佈會,需要透過簡報讓媒體報導並大力推廣設計節,是近期最重要的曝光活動。

準備過程

設計部門除了正在建立品牌形象外,還有最重要的設計節主視覺,提出以北京四環五環六環的曲線變形,結合主題A Better City字首以及以彩虹背景象徵美好所構成。一開始看覺得沒有特別的美感,甚至會懷疑那個突出的尖角是不是沒有修,但設計師認為,如果看上去很舒服,那可能下一秒就忘了,所以特別增加一些記憶點,而確實我們會在這個提案上做停留,因此最終投票定案成為今年的主視覺。主視覺出來後,接著就是媒體發佈會,簡報從最終改成最最終又改成最最最最最終,無限循環地再修改簡報內容並上傳,因為配合非常多設計師、廠商、媒體等,每一家若有資訊上的修改都必須統一到這編輯,培養耐心、注意小細節以及每個夥伴的做事方式,學習到最大的就是圓潤的溝通,有時候會發現主管各說各話,需要的呈現方式不一,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擅於儲存檔案,我的桌布應該有二十幾個更新的檔案!曾經聽過叔叔說在公司上班不知道要聽誰的情況,還有選公司還是選同事等,讓我在實習這段期間非常地有感觸,更確認一件事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城市更新中“在保留( reserve )那些珍貴原始的記憶”我們和舊物倉策展人合作,一同和活動策劃到園內各個廢氣老廠房冒險,巡視哪些物品適合參展或改造,並用Sketch Up模擬展出情境,AutoCAD製作施工圖等……

中國實習 x ke02

設計節正式倒數一個月,上午召開全體會議,從展覽、論壇、活動到媒體、設計,大家分別說明工作進度以及需要配合的事宜;設計方面如導覽手冊資料整理,需要展覽提供整理好的資料再由我們去做排版,兩天後發回展覽校正,再次修改完善後給上層領導過目,中間需要花好幾個夜晚加班再送輸出。因為我們是站在園區方,承接上百位設計師,內容只要有修改中間就需要花好幾個人力再次完成,包含標誌解析度不夠、檔案格式不一、字數不足等等……CIS部分則實際走到園區的各個十字路口,研究導視方向及老廠房建築說明牌設立方式。設計節導視沿用去年部分建築物鐵架、增設地標貼紙引導並增添活動氛圍;衍生品提出辦公周邊禮盒,內容物包含滑鼠墊、紙膠帶、豆腐頭充電器貼紙,另有筆記本套裝、徽章、便利貼、購物袋、紀念衫等。

活動部分配開幕式與設計之夜工作,協調開幕式需要的人力,我的工作是負責嘉賓簽到和活動禮儀,設計之夜負責嘉賓簽到、引導吉祥物和裝飾品管理等,感覺大家終於要一起站上戰場,為了這兩個月的努力做收割,因為辛苦的灌溉而期待甜美的果實,也覺得自己又充實了最後一個暑假。眼睛感覺近視加深了!每天長時間的盯著電腦,設計組不斷地改檔案改出血、衍生品產品材質選擇、成本預算等……廠商甚至帶了一整個行李箱,提供他們其他衍生品、材質與效果的樣本供我們選擇,真的真的好期待自己設計的產品量產!

 

執行階段

北京國際設計周-751國際設計節活動正式開始啦!開幕式邀請朝陽區各級領導、各家媒體與各國設計師共襄盛舉,身為一個小實習生還沒有看過這些大場面,也不是一般民眾可以入場的,而感到非常驕傲與榮幸。活動中,看到我們所設計的吉祥物變成實體布偶站在門口招待,各種修改的平面作品輸出成巨大背景牆拍照版,每人手上拿著一袋我們和廠商溝通許久的打樣成品,一切的一切都變成真,看到每個夥伴因忙碌而愉悅的微笑,特別地感慨,因為那是共同努力而換來的寶貴經驗。開幕式結束後緊接著設計之夜,我和禮儀跑了十幾分鐘,到達另一會場,接待搭著遊園車過來的嘉賓入場並更換為發光手環,晚會上有樂隊駐唱和DJ放奏,大家喝喝酒、吃吃東西、各國之間交流並累積人脈,度過一個不一樣的夜晚。

設計節期間,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協助活動策劃。海洋保衛戰:親子活動主要傳播垃圾分類的觀念,北京垃圾分為可回收、廚餘、有害和其他四類,每次遊戲四組人、限時三分鐘,規則為每位小孩會對應一種垃圾分類,在球池內尋找相對應的貼紙,再傳遞給家長投進兩公尺外的回收桶,正確分類即可獲得一分。繪城:利用毛線編織在牆上,繪畫我們所認識的北京城。韓國文化體驗活動:製作韓國泡菜、傳統紙燈藝術。

中國實習 x ke03

其他設計相關

今年實習恰好遇上751正在建立CIS企業形象與品牌IP,很幸運的能參與在其中。開會時發現他們講的縮寫我都聽不懂,只好去借書來看,發現企業除了策略外,最重要的就是形象,形象的涵蓋又非常的廣,CI包含MI理念識別(企業宗旨、經營精神、管理模式、市場戰略等)、BI行為識別(企業制度、組織管理、教育行為等)、VI視覺識別(企業名稱、產品商標、標準字體等),每個延伸出的分支都是一門專業,需要充分考慮外部社會對企業的基本期望,透過設計、累積、推廣、管理等建立獨特的品牌價值,這便是潛在的業績,無形的資產,就像可口可樂、麥當勞、Apple等品牌形象模範。

本次合作建立品牌的設計公司為2×4,CIS費用高達200萬人民幣,從四月開始就密切開會溝通,加入參與時已完成建立新的標誌,如圖所示,當下的心情覺得:「這個要兩百萬?我也好想設計啊!」詢問正職他們是否滿意,才了解他們和設計方之間的溝通並不融洽,標誌設計應該要文字加上圖形,內容會涵蓋理念、創意及展望等意義,顯然這個設計的層次不足,但已定案就不多加贅述。此次開會我方提出751就像一個園區名稱,品牌與園區的名稱與定位是否不夠清晰?還有設計品商店、設計節都有各自的標誌,這個標誌出來後是統一還是在原基礎上做變化等……延伸到導視系統、建築物說明牌,設計方發表時製作示意圖、夜間效果,但最重要的問題是架設的地方不符合我方,實際到現場討論放置位置,三種方式:鑲嵌、豎立、懸掛,皆有優缺點,但我方沒有特別想法,只覺得提案中豎立的方式很突兀希望再修改,設計方因進度壓力,請我方拍照告訴他們要豎立在哪,長寬高、文字內容一併給他們,三種方式優缺點列出並自行承擔後續效應;這其實聽起來並不悅耳,兩方有各自的立場,設計方口氣強硬,認為提案不滿意就該由客戶自行提出,維持該走的進度。而好的導視不一定要看立牌也能到位,強的標準色不一定要每個地方都放標誌,好的標誌設計應該是包容性夠強,能夠應變各種環境及顏色,回推到原有的問題好像還是標誌,CIS最重要的就是標誌,期待後續能為標誌做改善。

生活觀察層面

室友篇

媒體發布會的簡報共有六十頁,記得開始製作時我都在擬大綱,沒有馬上下手,就怕自己不知道在做什麼,結果隔兩天,昭姐就說要看大概的進度,那時候的我嚇得心臟都快要跳出來,因為才做了六頁……加上很多部門資訊都沒有給,不知道要預留多少空間排版,心裡那種複雜又無助的情緒突然緊張的毛起來做,大楊姐甚至等到我做完繳上才離開辦公室,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加班,不停歇地對著電腦,餓著肚子,又只能靠自己完成份內的事。謝謝我有一群善良的室友們,等到我下班才一起去吃飯,原先對他們其實不太熟悉,還有因為自己會去健身房,也很少和他們相處;直到那天後才發現,一個人在外是多需要朋友的陪伴,簡單的吃頓飯都覺得很溫暖,特別有歸屬感。簡報和各部門確認完內容後,卻發現實際簡報尺寸為4:3,一開始還特別確認過……但大家總認為這只需要稍微修改,而我花了大半天的時間再把簡報的所有字體、大小、排版重新梳理一遍,完成簡報製作。

運動篇

由於在北京的物價實在太貴,工作結束後,我們會到超市購買些食材,七個人在一個家庭式的租屋處一起煮飯吃,輪流備菜、煮菜、洗碗,甚至帶隔天的午餐,每人每餐平均可以省60塊台幣。在做飯的過程中,也體會到許多不同的心境,煮菜的人會期待聽到好吃,洗碗的人會期待聽到洗得很乾淨,所有的付出都會希望獲得讚賞。到後期回家吃飯卻成為許多人的壓力,因為負責煮飯的人中午就會問有誰要回家吃飯?需要購買食材算人數選菜色等,但有些人下班會去附近的商場逛街,有些人不想吃或是會自己煮等其他活動安排,像我就很少直接回家吃飯,因為下班潮會堵車,而我通常都是直接去運動就在外面吃。慢慢的變成付出越多的人越被講閒話,可能詢問的口氣上過於強勢讓人不好拒絕,茶米油鹽等共同購買的食材也因為使用的頻率不同,平均分攤費用而產生爭執,變成一種惡性循環,彼此的感情因為生活上的不合而有偏見,有人對立有人試圖當中間人化解,後來中間人甚至被對立的人針對是因為傳話而導致現在情況,演變到最後誰也不願意在此多加付出。來北京健身房後,想要成為bodyjam舞蹈教練的念頭越來越加深,看到老師站在舞台上自信教學,不得由衷地佩服以及想要成為那樣的人;運動除了有新的目標,更是照顧自己健康與改善生活睡眠品質,進而減輕種種事情所帶來的壓力甚至感到快樂,謝謝我在健身房遇到的每個老師、朋友,都讓我這條路上多一份堅持與動力,更是人生最好的典範,永遠記得那天因為老師的激勵,而掉眼淚的我,謝謝。

玩樂篇

來北京整整兩個月裡,除了上班之外,假日也到很多地方累積設計相關能力與開拓視野,包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時尚美術館、紅磚美術館、民生現代美術館、松美術館、798藝術園、郎園、羅紅攝影藝術館、孤獨陀螺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頤和園和古水北鎮等……不得不說一線城市資源相對豐富許多,當然票價很不親民,許多展覽偏大眾化拍照取景,有些為生態環境取向,著重在園區保護,總體來說展覽還是偏商業性質,學習成份較低;名勝古蹟大多需要一整天的時間才能看完,而且非常壅擠需要充沛的體力,消費水平物價也很高。來到北京最大的好處莫過於每週末都能到那些在歷史課本、電視劇裡看過的種種場景,用心體會生活、更全心全力投入工作,最重要的事,是因為「慢下來」才能發現到很多曾經沒注意的細節,擁有更多時間去和自己對話、思考人生、建立人脈、為人處事、人際關係等軟實力培養。

 

心得感觸與心態轉變

自我渺小

身為一個實習生,仗著以往辦活動的經驗以及學校學的些微知識看這場設計節,自身認為對展覽的敏銳度不足,初期僅能靜靜地看著正職做事,把一些沒想到的東西記下來,並累積自己的實戰經驗。可能因為在北京實習,人生地不熟,夥伴們也都還沒進入狀況就被丟進戰場,能做的事情都是些皮毛,建議在實習前可以給我們一些功課或是研讀歷屆檢討紀錄等……從台灣來的每個小夥伴,都認為職稱和想像中需做的事情還有段差距,也建議能更為詳細的介紹工作內容。對於設計,只有少數人為設計相關科系,建議科普大家一些設計知識,建立最基礎的「美感」,提升設計節的細節,加深每個人對設計的執著。實習生共有十四人,有台灣、大陸、澳門、美國等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的實習生,其中和我一起在設計組的是在倫敦藝術大學讀品牌管理的研究生,他提早我們一個月來,我第一次跟著去開會就看到他勇於提供意見,面對設計公司談吐也對答如流,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典範,學習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後成長的是自己。記得在學校老師曾說過:「去實習就是去學厚臉皮,沒有人義務教你,只有自己去學,並保持好奇心,才會得到收穫」。

中國實習 x ke07

工作一個月以來,其實覺得自己非常渺小,懂的不多、學的不精,也不太了解當地市場需求,就好像設計師在客戶的要求磨合過程中,因為專業度不高而漸漸失去原先的設計理念和耐心,轉變為機械化地想盡快完成客戶的要求。

新的觀點

九月九日開幕式典禮,舞台快速的搭建完畢後彩排燈光、工作分配細節說明,而我的工作在活動前負責嘉賓報到,查看邀請函並戴上入場手環;活動中禮儀主要是引導上台路線,在各領導啟動開幕式後遞上香檳等……公關公司協助排演時,我注意到「編導」這個職位,是一個大我兩歲的女生,在舞台設計的專業程度令我相當佩服,要靠一個人的經驗去掌控一場活動,還有做事的態度與專注非常的有魅力,讓我在之後想深入了解此專業,並思考是否能和設計結合與發展。

設計節僅僅這些人力是辦不起來的,設計節開始前招聘了許多志願者,輪流協助各項活動進行,其中認識到一群北京工商大學航空系的學生,最小十六歲,最大的才十八歲!彷彿看見以前的縮影,從擔任活動志工到正式實習生,從菜鳥到主管,涉及的資訊參與範圍越來越廣,而這就好像是人生必經的路程,沒有捷徑,只有好好地扮演當下的角色。這幾天的工作內容終於不是坐在電腦前,參與伍德吃托克伙伴節、接觸到各國人群、聆聽設計師的辛酸歷程、了解各場活動需要的細節資源,而多樣充實的上班內容就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速,從好想趕快下班,變成捨不得今天就這樣過完,心中複雜而悸動的情緒湧上心頭,很珍惜踏在這片土地上的每分每秒,克服自己又要離別的心情。

中國實習 x ke08

總結

在北京的最後一天,從陌生變到熟悉,從不適應變成習慣,彼此的感情增溫成為依賴,這一切的一切將要結束,往後不會有任何一個瞬間,能與這群人再度共事,所有一起經歷的笑聲、淚水、汗水都將冰封成回憶。謝謝創意產業辦公室,謝謝設計組大楊姐、小偉哥、納納,謝謝為設計節付出的所有人,謝謝在生活起居互相幫助的室友,謝謝我的家人永遠這麼支持著我,謝謝這一路上和我相遇的每一個人,我的回憶,因為有你們而精彩,因為有你們才有與眾不同的故事,謝謝大家,也謝謝最初做這個決定的自己,恭喜你又往前邁進了一步。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兩個月的時間能熟悉當地生活習慣,了解公司基本營運,體會這份工作是否為自己想要,最終最大的受益者還是自己,更是一個非常寶貴的經驗,如果重頭來再選一次,還是751D.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

中國實習 x ke09

Skyline - 地表上最挺青年的國際機會平台
Skyline致力於幫助台灣青年與國際機會建立連結,透過海外機會的匯流和跨國人才的培育,改善台灣國際人才發展的環境。 我們相信跟世界交會的方式有很多,透過各種形式的國際參與,成為跨國人才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前往官方網站尋找國際機會→https://skyline.tw/